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综述>>宋元变迁
宋元变迁

来源:浙江图书馆时间:2017-01-28 17:10 浏览次数: 371

    

宋元时期浙江流行的戏曲样式主要有宋戏文、元杂剧和元南戏。宋戏文的形成南宋初期,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宋戏文,便在东南沿海的浙江温州孕育诞生。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而比祝允明稍后的徐渭则在《南词叙录》中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祝允明、徐渭这里所说的“南戏”,即为元代的南戏,也为宋代的戏文。从前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宋戏文于北宋宣和之际就已滥觞,到宋王朝南渡以后便开始兴盛起来。这中间的70年,“正是南戏由原始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据考证,上述记载所说的戏文产生地,都指永嘉,即温州。因为永嘉和温州两个地名同指一地,在历史上曾被交替使用。永嘉杂剧也即温州杂剧。另外,从今存戏文剧本多佚其名的考究看,初期的宋戏文,作者大都是温州人,像《赵贞女》、《王魁》,为“永嘉人”所作;《张协状元》为温州“九山书会”编。因此,宋戏文在以后的记载中,便有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温州杂剧的称呼。宋戏文从萌芽到成熟,其间的发展进程是相当漫长的,从徐渭所说的“村坊小曲”可以看出,早期戏文还只能算作一种民间的歌舞小戏,还不被文人士大夫们注意。进入温州城之后的戏文,吸收了话本、唱赚、诸宫调等艺术养料,成为一种以表演说唱长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样式,这应该是宋戏文的真正开始。随着宋室南移临安,戏文也进入杭州。它又吸收借鉴宋杂剧等表演伎艺,并在瓦舍勾栏中演出,从而形成当时杭州市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的艺术,并且,撰写戏文也一时成为“书会才人”的一种时尚。宋戏文主要为民间创作,其剧本大多出自下层文人和“书会才人”之手,因此,保存刊刻甚少。作为现存最早的戏剧作品,《张协状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宋戏文的基本面貌:一是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二是戏剧结构的灵活性;三是演出形式的程式性;四是音乐曲调的丰富性;五是演唱形式的多样性;六是表演手段的综合性。特别是演出形式的程式性,宋戏文形成以生、旦为主要脚色,包括生、旦、净、末、丑、外、贴7种脚色体制,并开始形成“副末开场”的演出格式。正是这些鲜明的艺术特色,宋戏文第一次克服了自汉唐歌舞戏到宋杂剧的诸多艺术缺陷,成为熔多种艺术为一炉的中国最早成熟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完整戏剧样式。特别是宋戏文开创的剧本形式和演出体制,后被元南戏、明清传奇所继承,成为中国古典戏曲重要的体制之一,其影响直到今天的戏曲舞台。元杂剧的兴起元代自然是北曲杂剧创作演出的鼎盛期,其创演的中心也在北方的大都,但到了元代后期,北杂剧在浙江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以至到了元灭南宋之后,杭州遂成为元杂剧创作演出的又一中心。1279年元灭南宋后,大批北方作家随着京杭运河南下,并集中在杭州一带活动或定居。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及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自元到明初,先后有马致远、关汉卿、尚仲贤、戴善甫、李好古、张寿卿、侯正卿,以及宫天挺、郑光祖、曾瑞、赵良弼、陈无妄、乔吉甫、铺扇成、丁野夫、杨纳、朱经等杂剧作家到过浙江。其中关汉卿、白朴晚年到过杭州游历,而马致远、宫天挺、郑光祖、乔吉、秦简夫、钟嗣成等则举家迁居杭州或邻近地区。这些杂剧作家来浙江后,还作有不少杂剧传世。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浙江也涌现出了一批杂剧作家,像杭州的金仁杰、范康、沈和、鲍天佑、范居中、施惠、黄天泽、沈拱、萧天瑞、王晔、王仲元、李士英等;以及建德的周文质,宁波的汪勉之,海盐的杨梓,嘉兴的陆进之,湖州的金文质,象山的汤舜民,绍兴的刘兑等。据《浙江文学志》,元代浙江有杂剧作家约30人,所作杂剧存目有60余种,加之外省作家来浙创作的杂剧,元代浙江共创作140部杂剧作品,但目前传世的仅有10余种。不仅如此,元至明初,浙江还吸引了大批杂剧艺人来此献演。据元人夏庭芝《青楼集》记载,这批南下的名伶有宋帘秀、曹娥秀、顺时秀、天然秀、天锡秀等。同样,这一时期浙江本地也涌现出了自己的杂剧名伶。据《青楼集》记载,当时浙江有“美姿态,善杂剧”的湖州人汪怜怜,以及演杂剧“尤为出类拔萃”的婺州人芙蓉秀等。正是这些杂剧作家和名伶的汇集,元后期杭州也成为元杂剧创演的中心。另外,自南宋始出现的有关演艺娱乐场所的诸多记载,到了元代则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批评、戏曲专著。而这批著作的撰写又与浙江、与杭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元南戏的盛行元代无疑是北曲杂剧最繁盛的时代。在文学史上,它与唐诗、宋词并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几个黄金时期之一。但是,前代在东南沿海一带已非常流行的宋戏文,此时并未因元代北曲杂剧的盛行而销声匿迹。植根于江南民间土壤的戏文仍在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元朝的统一,打开了南北艺术交流的大门,戏文又吸收和借鉴了元杂剧的长处,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并与北曲杂剧一起开创了元代中国戏曲最繁荣的局面。在元代,戏文一般都称作“南戏”。所谓“南戏”,即相对当时的“北剧”(即北曲杂剧)而言。在当时元代的北方人看来,“戏文”主要在南方流行,即是南方的戏剧,而当时元代的南方人看杂剧,也认为是其主要是在北方流行的戏剧。因此,南方人呼杂剧为“北剧”,北方人称戏文为“南戏”。如果和杂剧的繁荣作比较,戏文在元代的发展自然显得逊色,甚至在前期还有些不振,但若就戏文自身的发展看,尤其是到了元代后期,北曲杂剧总的渐趋衰势,戏文却由于其形式活泼自由,语言通俗易懂,在广袤的江南农村仍有大量的观众和足够的施展舞台,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元代南戏的盛演地区,自然还是以江浙闽赣为主,而其活动中心仍在浙江,尤以杭州、温州两地为核心。其盛行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是作品数量的增加。据钱南扬先生统计,现有宋元南戏剧目238种,其中传存全本的19种,仅存佚曲的133种,全佚的86种。而在238种南戏剧目中,确知是宋人作品的仅5种。其余都为元代作品或元末明初作品。又据《浙江文学志》,宋元南戏可考知作者里籍或剧目产生地的约30种,其中温州、杭州等地作者或书会创作的有26种。另外,从元初至元末,温州、杭州两地也曾出现不少撰写南戏的“行会组织”。在温州有“九山书会”、“永嘉书会”,在杭州则有“古杭书会”、“武林书会”等。这些书会编写了大量的南戏剧目,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九山书会编写的《东墙记》,永嘉书会编写的《白兔记》,古杭书会编写的《错立身》和《小孙屠》。二是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南戏作者。这些作家有晚年移居杭州的马致远,杭州人沈和甫,萧德祥、施惠、徐田臣,以及温州人高则诚等。三是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南戏剧目。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错立身》、《小孙屠》,以及被后世称作五大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而创作这种剧目的作者几乎全是浙江的杭州人和温州人。特别是这一时期温州人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开文人作南戏之先河,遂使南戏剧作以高雅代替俚俗,以文人名士代替书会才人。其剧作不仅全面提高了南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且将南戏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后来明清曲家们纷纷效仿的楷模,被誉为“南戏之祖”、“传奇之祖”和“词曲之祖”。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8669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