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 醒感戏 >> 艺术特色>> 道乐兼戏乐

永康道、师二教,其中道教音乐最初传自江西龙虎山祖庭,但早已地方化,不仅语言改唱永康方言,且吸收大量永康民歌、曲艺、戏曲的成分,成为永康当地信众十分喜爱的音乐曲调。道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类。器乐形式有鼓乐、吹打乐及管弦合奏等,常用于法事的开端、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其中以吹打乐最为丰富,有【望乡台】【将军令】【花头台】【水龙吟】等。最出名的要数【花锣鼓】了,相传此曲为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许弘纲家乡民间艺人所作。许弘纲系永康附近东阳县洪塘乡许宅人,童年时在邻乡巍山目睹农历八月十三胡公大帝庙会盛况,告老还乡后,遂在本地建造胡公庙,兴起胡公庙会,编演此曲,三百年来,每逢庙会必奏,并广泛流传。所用乐器有先锋、笛、徽胡、二胡、竹梆、板鼓、小锣、大锣、次钹,按惯例行奏时五件打击乐器在前面,由五名童男演奏。唱曲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等,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式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就其单独形式看是一首歌,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四句式,大型曲调则多至十余段。唱曲根据道坛内容的需要,串联组合成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如行“玉山焰口”仪式时有【上香调】【三皈依】【三焚香】【散花】等,行“朝天玉皇”科仪时则有【志心朝礼】等。

师教音乐,即醒感戏音乐,其主要唱腔为毛头腔、道士腔和高 腔,后来在《断缘殇》《精忠殇》等剧目中吸收了部分昆曲和乱弹的 唱腔,又在《草集殇》中吸收了《卖花线》《走广东》等时调剧目及 其唱腔。毛头腔因用于《毛头殇》一剧而得名,为七言句式,衬字很 多,基本音乐结构为一板一眼的羽调式四句体,徒歌干唱,不被管 弦,末三字均由人声帮和,句间以小锣助节。道士腔出自道教经曲。 醒感戏的九本传统剧目,均以张天师超度阴魂野鬼为结局,在整个 演出过程中也始终贯穿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演员(道士)合唱类 似巫术咒语的祭歌,用以驱瘟逐鬼,故俗称“道士腔”。道士腔为一 板一眼,一唱众和,不被管弦,有【天师颂】【太平经】等。高腔部 分主要来自侯阳高腔,少数来自松阳高腔和西吴高腔,也有部分为 本剧种所特有。其唱腔音乐结构属曲牌连缀体。属本剧种特有的高 腔,其基调虽与侯阳高腔大同小异,调式也以商、徵、羽三者居多,但 帮腔部分大量使用无义的“啊”“咿”“哎”“呀”之类的衬字和山 歌风味很浓的下滑音,形成独特的唱腔风格。原亦不设管弦,只以 鼓或小锣助节,后来为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加了管弦伴奏,如【山 坡羊】(唱段)等。

  • 剧种 : 醒感戏
  • 特色分类: 流派唱腔
  • 浏览量:49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4167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