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乱弹,俗称“浦江乱弹”,又叫“哕哕调”。它与徽戏同为婺剧的当家声腔。在中国戏曲中,很多剧种内都有“乱弹声腔”,如昆曲中就有“花部乱弹”,亦称“雅部乱弹”。有许多“梆子腔”亦称“乱弹”,但音乐曲谱各异。婺剧乱弹指的是以“二凡”、“三五七”为主要曲调的乱弹腔。据传,婺剧乱弹源于“西秦腔”,清朝康、乾年间传人金华,在金华地方戏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丰富,最终成了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婺剧乱弹在金华地区发展后又流传到赣东北一带,为赣剧的前身“广信班”所吸收,被称为“浙调”或“浦江调”。但从《中国戏曲声腔剧科考》(苏子裕著)、调”或“浦江调”。但从《中国戏曲声腔剧科考》(苏子裕著)、《中华竹枝词》(雷梦水等编)、《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束文寿著)、《明清戏曲珍本选辑》(孟繁树、周传家编校)等诸多著作中得知,“乱弹”一词所指声腔很广。“所以,从全国看,广义的‘乱弹’,实际上主要为四类:一为西皮、二簧,简称‘皮簧’,一为梆子腔(秦腔);一为吹腔、拨子;一为三五七、二凡。最后一类,只有我们浙江存在。故我们称为狭义的‘乱弹’,或浙江乱弹。婺剧乱弹是浙江乱弹的一部分,而且恐怕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中国婺剧史》(初稿))……“我们认为,‘三五七’、‘二凡’两个曲调的名称产生于浙江,也有可能这两种曲调,就是浙江的戏曲艺人运用流传在浙江的南北音乐元素加工创造出来的。”(《中国婺剧史》(初稿))众说纷纭,对婺剧“乱弹”和渊源至今尚未形成共识。 婺剧乱弹一般可分为“金华乱弹”、“东阳乱弹”、“浦江乱弹”和“处州乱弹”四种。“金华乱弹”是搭在徽班中演出的,故又称“徽班乱弹”。“东阳乱弹”则和高腔、昆腔合班演出,这种班社又称“三合班”。“浦江乱弹”是婺剧乱弹声腔中主要派系,故又是婺剧乱弹的代名词。它单独组班演出,除流行于金华地区外,还经常到昌化、桐庐、建德、衢州等地区演出。“处州乱弹”规模较小,亦单独组班演出,仅流行浙东南一隅,现已基本上被“浦江乱弹”同化和取代。乱弹只有曲调不用曲牌。它的曲调分为“三五七”、“二凡”、“芦花调”、“拨子”、“龙宫调”和“乱弹尖”。其中“二凡”、“拨子”和“芦花调”属板式变化体;“三五七”、“龙宫调”和“乱弹尖”属曲牌联套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性的曲调,亦即由曲牌向曲调转化的曲谱。所谓板式变化体,其唱腔是靠板式的变化来丰富的,它可快可慢,任凭调节。曲牌联套体的乐谱与现在的歌曲乐谱一样,唱词必须按乐谱来填,不能随意变更,且都是长短不一,字数不能增减,一般无过门。一段唱词只用一个曲牌。而板式变化体则可一段唱词用多种曲调,互相变化,它以上、下两句即为一宫(一曲终了),唱词无长短句,均以七字、十字或十一字为一句。即使字数超过或少了亦可通过板式变化来解决,字多可延长(增加音节),字少可缩短或一字可唱两字或多字音节。唱词不受句数限制,只要逢双能成一宫就行,可通过过门无限制地重复演唱,且过门的音节亦可增可减,十分灵活自由。板式变化体惟一依靠的就是板式的变化,即节奏的快慢。婺剧乱弹声腔中有导板(亦称倒板)、十八板(又称回龙)、顶头板、原板(又称正板)、快板、慢板、游板、叠板、哭板、甩板等诸多板式。导板和十八板均用于悲壮、高昂、激越的场面的开唱。十八板唱词很长,一般均在十五六个甚至20个字,唱法很像叠板,因字多故名十八板。顶头板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般均用于连接两个不同曲调时。原板一般用于叙事场面,是这种曲调的基础板式。慢板用于悲凉凄楚,情绪低落场面。叠板用于叙事时的情绪推进,用同一段曲谱反复演唱,节奏顿促,一般均插在原板之中应用。游板则紧拉散唱,情绪激动时用。哭板则节奏自由,演唱起来如泣如诉,用于生离死别,悲伤哀痛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一个曲调中经常轮换几种板式。且一段唱词中还经常变换几个曲调。如“三五七”转“二凡”和“芦花调”转“拨子”等。通过这多种形式的变化,婺剧乱弹ⅢII可{大到仅俘几个曲调就可与高腔、昆眸那卜百个曲牌变化的同样效果,且显得更为灵活自如。由于板式不受限制,还可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进行调整,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演员演唱的才能和功底。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曲调种类少,演员易学易唱。由于有以上这些优势,故而当乱弹腔一传人金华地区后,立即就能生根开花并迅速发展壮大,终于替代了高腔和昆腔,登上了“当家”的宝座。“三五七”是乱弹中的主要曲调,属早期吹腔,以笛子、板胡为主奏乐器,两者配合和谐,加上演唱,就如一叶风帆在顺水顺风的鼓动推击下乘风破浪、穿谷越涧,诗情画意无限。多用于欢快、轻松的剧情之中。“三五七”曲调因上句以三字、五字,下旬以七字组成而得名。它原属曲牌联套体的曲调,后来经艺人们的改革,套用了板式变化,形成了一种由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时期的唱腔。其实,目前它已成为板式变化体了。“三五七”曲调又可分为“原板”、“三五七头”、“顶头板”、“叠板”、“哭板”、“游板”、“小桃红”、“落山虎”等板式。“三五七头”置于“原板”前,犹如“倒板”;“顶头板”承上启下;“叠板”有七字、十字句叠板,节奏顿促;“哭板”节奏自由,唱起来如泣如诉;“游板”紧拉散唱,情绪激动;“小桃红”是由“昆腔头”与“龙宫调”相连结的曲调,优美抒情。其实它原属昆腔中的一个曲牌;“落山虎”置于“原板”、“叠板”之后,是有浓厚终止感的乐句。“三五七”原板按曲调进行之快慢和唱腔之高低可分为下列五种;一是“中板三五七”,它的频率为一板三眼,明快流畅;二是“慢板三五七”,一板三眼,缓慢抒情;三是“快板三五七”,一板一眼,激昂热烈;四是“高调三五七”,一板三眼或一眼,音调高亢刚毅;五为“正宫三五七”,又称“反三五七”,一板三眼,缓慢深沉。“三五七”的形成与明代末叶盛行于皖南一带的太平腔、青阳腔、四平腔有密切关系,如有种“三五七”就叫“太平三五七”。“三五七”曲调还经常和其他声腔的曲牌相互转换,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小桃红”转“三五七”、“三五七”转“落山虎”等。其实这“小桃红”和“落山虎”原是属婺剧范畴的“昆腔声腔”中的两个曲牌,但和“三五七”连接后,则有行云流水的特别效果,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被乱弹班社所广泛采用。可以说,“小桃红”和“落山虎”已成为“三五七”曲调不可分割的开唱和结束的乐谱了。“二凡”亦属吹腔。一般多用于悲壮、激昂的场面。以吉子为主奏乐器,在唱“正宫二凡”时还需用枣木做成的木梆击节及鼓签滚花以产生悲壮、激昂的气氛。随着戏剧的改革,为照顾演员嗓音条件,有的渐渐地改为以笛子和板胡为主奏乐器了。但这种做法并不见得受金华地区农村观众的欢迎。因为它已失去原来那种强烈的气氛,不合金华地区农民刚直、豪爽的胃口。为了迎合观众,目前流动于农村的职业剧团又返扑归真,仍旧以吉子伴奏为主了。“二凡”属板式变化体,有“导板”亦称“倒板”、“哭板”、“夹板流水”、“滚板流水”等几种板式。“夹板流水”又称“二凡流水”,分男宫和女宫两种。这种板式紧拉散唱,有板无眼,如泣如诉,多用于叙事场面;“滚板流水”又称“二凡紧皮”,分男宫和女宫两种。旋律与“二凡流水”相似,演唱时不用夹板和之,而用“鼓签”击节伴之。“二凡”原板曲调就宫调而言和落音的差异可分为下面五种:一是“正宫二凡”,悲壮激越;二是“尺字二凡”,又称“商音二凡”,叙事忧伤;三是“六字二凡”,又名“徵音二凡”,豪放清丽;四是“五字二凡”,又名“羽音二凡”,悲诉衷肠,还被人俗称为“还魂调”;五为“仕字二凡”,又名“宫音二凡”,高亢激烈。“芦花调”亦属吹腔,它的作用和“三五七”一样,一般表现人物欢乐、明快的情绪。有时亦用于轻浮或诙谐、风趣的演唱。以吉子、梨花、笛子为主奏乐器,配以龙头(月琴)、牛腿琴、先锋、大筒、鼓板、夹板、战鼓、苏锣、苏钹等。演唱时气势恢弘,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兴高采烈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因吹腔又称“芦花梆子”,故名。但也有人认为《芦花絮》是它的专工戏之一而得名,不过这种看法有些牵强。 “芦花调”和“三五七”是姐妹曲调,作用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芦花调”是已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板式变化体系,其唱腔是靠各种板式的变化来丰富的。 “芦花调”原板按速度快慢可以分为下列三种;一是中板,一板三眼,中等速度;二是慢板,一板三眼,缓慢速度,三是快板,一板一眼,急快速度。“芦花调”原板还分有男宫和女宫。“拨子”又称“罗卜子”,亦属吹腔。它和“芦花调”是“三五七”的姐妹曲调一样,是“二凡”的姐妹曲调。它的作用与“二凡”相同,表达高亢、激昂、悲怨的情绪。以吉子、梨花、笛子为主奏乐器,加上龙头、牛腿琴、先锋、大筒、鼓板、战鼓、苏锣、苏钹等,气势磅礴。“芦花调”和“拨子”,又经常被徽戏声腔所采用,因而“芦花调”和“拨子”这两种曲调又有“半徽”或“小徽”之称。它们是介于乱弹和徽戏间的“双栖”曲调。“拨子”属板式变化体,它有“导板”、“十八板”又名“回龙”、“原板”又名“正板”、“叠板”、“流水”、“紧皮”、“花拨子”等板式。因“芦花调”、“拨子”和“三五七”、“二凡”作用相同,故平常班社演出时均分开使用。即用“三五七”和“二凡”时就不再用“芦花调”和“拨子”,反之亦然。“龙宫调”其实是昆腔中的一个曲牌,因它的曲调细腻文雅,优美抒情,十分适合于载歌载舞的场面,被乱弹腔所吸纳。它亦属吹腔,以笛子、梨花为主奏乐器,板胡副之,加上鼓板、苏锣、苏钹等,很能衬托欢庆气氛。它有“龙宫头”、“龙宫调”、“龙宫尾”等板式,是属曲牌联套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性的曲调。“乱弹尖”是在“三五七”、“芦花调”基础上插入“顶头板”、“游板”、“叠板”等加以固定而成的。曲调风格与高腔、昆腔极为相似。一般用于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以笛子、板胡为主奏乐器。亦属曲牌联套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的曲调。婺剧乱弹约有130个剧目。浦江乱弹有“三十六本头”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浦江乱弹有108个经常演出的剧目,其中有不少是徽戏剧目。另外还有一个“台州芦花调”,它的曲调和婺剧的“芦花调”十分相似,但它属独立的地方剧种。这个剧种仅流行于台州少数地区和绍兴、诸暨一带,俗称“台州乱弹”。婺剧乱弹至今还十分流行,目前婺剧团上演的剧目大多属乱弹声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请梨花》、《双阳公主》、《前后金冠》(又叫《薛刚反唐》)、《西施泪》、《梨花狱》等。
- 剧种 : 婺剧
- 特色分类: 流派唱腔
-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