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 婺剧 >> 艺术特色>> 婺剧滩簧

婺剧滩簧源于苏州滩簧。清乾嘉年间,因昆曲衰落,离昆山不远的苏州民间艺人就以坐唱方式来演唱昆曲。因演出方式的改变,其声腔也就随着起了变化,曲调由繁杂趋向简单,品位由高雅变为通俗,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滩簧调。 当时金华一带仍为进入赣、闽、皖的必经之地,并一度成为南北通道之一。北方诸省通过运河经扬州直达杭州,然后溯钱塘江而上,经富春江、兰江、衢江到达江山,经婺江到达金华。由于商贾、官员来往频繁,江上出现了一种花船,较一般的蚱蜢舟(两头尖的金衢一带的运货船)大三四倍,俗称“高拨船”、“茭白船”。船上养着艺妓,当时称为船娘,出色者船头挂牌署名,称为“招牌主”。船娘擅长吹弹歌唱,为达官、富商旅途消遣。久而久之,一些文人骚客就将这些船娘从苏州带来的坐唱滩簧调学来并搬上了岸。于是,苏州滩簧就在沿江两岸流传了。苏州滩簧流人金华后,当地民间艺人又重新把它搬上舞台,配以锣鼓和表演,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滩簧戏。但唱腔再也不能复原为昆曲。滩簧同样也以地方特色分为“金华”、“兰溪”、“衢州”、“东阳”和“浦江滩簧词调”。她和高腔一样,现在除了“浦江滩簧词调”尚能辨别外,其余四种滩簧已混为一体了,目前的滩簧剧目已很难分清属何种滩簧了。滩簧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曲调可分:引子(又名滩簧头),用在戏的开始或慢板的前面,平稳自由;慢板,用得最多,适合平和、叙述的场面;原板,比慢板稍快;紧板,曲调与慢板相同,只是节奏上的变化及伴奏、过门不同,适用紧张的场面。它和慢板的作用等于徽戏声腔中紧都子和慢都子一样,曲调诙谐风趣,多用于丑角身上。它和乱弹声腔中的芦花调、徽戏声腔中的小二簧有异曲同工之处;弦索板,速度较快、跳跃,和徽戏声腔中的花西皮有些相同;尾声,用于全剧终了之处。滩簧声腔因是由坐唱形式改变而来,故以演折子戏为主,没有专门的演出班社,平时均由婺剧的徽戏、乱弹等声腔班社附带演出。它的代表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等。解放后,婺剧界艺术家创作了大本戏,如《白蛇传》、《送米记》等。

  • 剧种 : 婺剧
  • 特色分类: 流派唱腔
  • 浏览量:44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4426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