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 婺剧 >> 艺术特色>> 婺剧高腔

婺剧高腔,俗称“弋阳班”。它的最大特点是后台有人帮唱。婺剧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三种。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金华以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衢州古代时曾称西安县,故名“西安高腔”。一般认为,西安高腔在明嘉靖前自江西弋阳传人。但也有人认为西安高腔与明初盛行在金衢的海盐腔有密切关系。海盐腔经过地方化后衍生出义乌腔,义乌腔流人衢州后,又衍变成西安高腔。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切合实际。“金华、衢州地区婺剧高腔,该地区是历史上‘义鸟腔’的生长地,又是‘海盐腔’的盛行地。”(《婺剧高腔考》叶开沅、张世尧著)由此可见,西安高腔应是由义乌腔杂以乡语改调而形成的一种声腔,弋阳腔仅是对其影响较大而已。它以鼓为节,有帮腔,唱腔高昂,但较其它两种高腔略低而流丽典雅。在发展中,已加入以笛子为主的乐器伴奏,有时也出现简短的过门。在唱腔上除滚唱仍接近口语,节奏比较自由外,其它部分的旋律有受昆曲影响的痕迹。艺人中有“八平高腔四平调”之说,认为西安高腔是四平调,而四平调则是弋阳腔衍变而成的分支。这种说法有待探讨。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兰溪、江西东部及安徽南部。由于在金华罗店西吴附近郭店开办科班,故取名为“西吴戏”,即“西吴高腔”。有人认为,西吴高腔是明代义乌腔的遗音,其理由是“西吴”乃“义乌”之讹。其实西吴的“吴”金华土语并不读“乌”而念成“嗯”。故有人认为西吴高腔不是义乌腔,而与徽池调(青阳腔)有一定渊源关系。还有人认为,西吴高腔和海盐腔有直接关系,应奉宗于海盐腔。“婺剧高腔一共有四种……西吴高腔和候阳高腔为一系统,这种划分主要是以声腔为标准的。我们称这三种系统为西安高腔系统、候阳高腔系统和松阳高腔系统。”(《婺剧高腔考》叶开沅、张世尧著)由此可以推断:西吴高腔和候阳高腔属同一系统,而候阳高腔是义乌腔演变而成的,故西吴高腔亦是义乌腔演变而成。虽众说纷纭,但西吴高腔和义乌腔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是肯定的。“这种高腔亦有人帮腔,并以笛(术语称“横风”)和提琴(一种较大的椰壳板胡)伴奏,无过门。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具有早期南曲来自里巷歌谣、村坊小调的那种乡土风味,顺口而歌,质朴流畅;特别是它的滚唱,有时连滚一二十句。”(《婺剧简史》章寿松、洪波著)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浦江、金华、永康、缙云、丽水、温7'11、台州以及江西上饶、弋阳、玉山等地。以东阳、义乌为中心。“其名称来源有人认为东阳和义乌地处江之上游,古东阳郡之后部,叉在暨阳(今诸暨)东白山之后,同称为后阳,侯阳可能是后阳之音讹。另一说认为东阳一度称为吴宁,侯阳为吴阳之音讹。东阳土语‘侯’、‘后’、‘吴’发音相近。还有人认为,侯阳高腔在戏曲历史上仅次于木偶戏,应列为第二位,相当于君主时代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的‘侯’。故命名为‘侯阳高腔’。它是义乌腔衍变而成的。”(《婺剧初探》谭伟撰)侯阳高腔以大鼓与锣为节,有人帮腔,现已用笛伴奏,无过门。其唱腔比其他两种高腔更为喧噪粗犷,善演武戏。婺剧高腔的曲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所谓曲牌联套体,就是一段唱词只用一个曲牌,无快慢板之分,也无转调之变化。一出戏则由几个曲牌联合组成。它和昆曲一样,音乐节拍十分严谨,不能任意延长或缩短,亦不能任意加快或放慢。各种高腔的曲牌均多达70余个,相互之间多有相同。应该说,婺剧高腔的音乐是十分丰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戏剧的改革,现在三种高腔的曲调已融汇贯通,目前上演的一些高腔剧目已很难分清属哪种高腔,只能冠之以婺剧高腔之名了。婺剧高腔都各有自己的“十八本头”剧目。所谓“十八本头”,即是有18本保留剧目。当然,除此外还有许多其它剧目。各种高腔之间的“十八本头”亦多有相同的剧目。除以上三种高腔外,尚有一种松阳高腔,它流行于浙江松阳、遂昌、丽水、龙泉一带,也去青田、温州、福建浦城、江西玉山等地演出。解放前,松阳高腔称玉岩高腔,因它产生于松阳县玉岩区的白河岗一带山乡,故名。这种高腔山歌风味很浓,与婺剧三种高腔除部分剧目相同外,声腔、演奏均自成一路,历来单独组班演出,不属婺剧范畴。“松阳高腔的渊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源于温州腔,和南戏村坊小曲一脉相承;有的说,和义乌腔有关,承袭了它的衣钵而结合当地山歌小调衍变而成;也有人说,松阳高腔应奉宗于海盐腔;还有人认为,松阳高腔与唐代的道士腔有血缘关系。因在清代被列为十二戏神的松阳人叶法善,是唐明皇时代的有名乐师,因此松阳高腔的形成和他善长的道士音乐有关。”(《婺剧简史》章寿松、洪波著)松阳高腔虽不属于婺剧,但它早已被纳入婺剧的班社中演出,故亦应看作婺剧高腔之一。《磨豆腐》是松阳高腔的代表剧目。

  • 剧种 : 婺剧
  • 特色分类: 流派唱腔
  • 浏览量:50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4425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