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台州乱弹

  • 别称 : 黄岩乱弹
  • 地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 发源地:台州
  • 起源时间:明末清初
起源:

台州乱弹,原称黄岩乱弹。是台州唯一的剧种,也是全国目前惟一以乱弹为名称的剧种。流行于浙江东南部,以台州为中心,旁涉温州、宁波、绍兴及金华、丽水等部分地区。一个剧团代表一个剧种,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台州,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经有了戏曲活动。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的黄岩灵石寺塔,在1987年大修时,发现了塔内官宫壁上,与砖雕佛像一起,还刻有戏曲表演人物形象。经老艺人卢惠来先生考证,砖刻既有“参军戏”,又有“引舞”、“引戏”,有“参军、仓鹘、装孤、徕儿”等戏曲人物。北宋乾德三年,浙江尚未归宋,仍属吴越国钱氏辖治,因二在塔砖上刻有“长愿钱吴越国万岁”字样。这一发现,被当时的《戏曲研究》主编颜长珂先生称之为“中国目前最早的戏曲实物史料”。如若按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中说的“南戏始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和“南戏始于宋光宗朝”的话,那么,台州的戏曲活动至少比南戏要早200年左右。因此,宋时,台州演剧活动颇盛,亦是海盐腔盛行之地。北宋后期,台州民间兴起了“社会”,即“迎神赛会”。凡“社会”必有戏剧演出。宋煕宁四年(1071),台州太守钱暄诗云:“管乐交奏客欢合,台榭竞澄人喜同”。宋高宗赵构曾于建炎四年(1130)到台州章安。政权未稳的赵构尤恐“社会”活动,于绍兴二年(1132)在温州设临时政府时便下召禁温、台二州民结集社会(见《宋史·二纪》)。

       据《台州札记》、《临海康熙县志》等文献载,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兼办赈务,因朱与台州知府唐仲友不和,连向朝廷劾唐六状,其中一状为劾唐仲友与台州名妓严蕊之事,遂将严拘捕入狱,严刑逼供,严蕊宁死不供。后被孝宗定为“大儒争闲气”,不了了之。严蕊是淳熙时台州官妓之首,还有王静、沈玉、张婵、朱妙、沈芳等40余名,淳熙初年就有专门的戏剧演出场所“勾栏”(临海今仍将建有勾栏的街巷称作为勾栏巷),并 曾演“戏文”《王月英月下留鞋》。遇节庆,通宵演剧。在南戏《张协状元》中,曲牌既有[台州歌]、[油核桃]、[赵皮鞋]等台州民间流行小曲,还有“人客、科科相”等台州方言。明代的高腔、昆腔流行于浙东、浙南一带,各班社常相串演。清乾隆间,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山滨的李惠卿下,五代均为班主。该班向习高腔,后人皆称“山滨高腔”。明陆容《菽园杂记》称:“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唱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耻为之”。徐渭《南词叙录》载,“称海盐腔者,嘉、温、湖、台用之”。由此可见,台州作为中国戏剧早期活动场所的重要地位。

       明后期昆腔、高腔流行于台州,康、雍时传人乱弹腔,形成了昆、高、乱三腔兼唱的“和合”班。乱弹诸腔的勃兴,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高潮。焦循《花部农谭》载:“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田事余闲,聚众柳阴豆棚之下,侈谈故事,多不出花部(乱弹)所演”。

       有着这么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地方产生的台州乱弹,其唱腔无疑是很丰富的。“乱弹班欲乾嘉时开始盛行”(徐珂《清稗类抄》)。清中叶,台州除少数几个高、昆腔班外,大多以唱乱弹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徽调、词调等腔的乱弹班。可考的黄岩就有3个老乱弹班。随着班社的发展,临海、宁海、象山等地到黄岩学戏者纷至沓来。可考的名演员有:乾陵年间的小生牛得案(牛踏扁)、小旦唐庚玉(糖梗脑),嘉庆时的小生金永池(毛竹小生)、同、光年间的小丑“一桌大仙”,小旦“菜头丝”,清末民国时的小旦何仙钱(海棠果)、小生蔡云生、卢小妹号称台州“六县第一”。还有大花脸许大把、小丑赵曰正、乐师蔡金仙、金珠奶等均红极一时。民国前后,台州曾有28个乱弹班。并以地域和艺术特点分山里、山外两种,山里乱弹重于做工,多在临海、天台、仙居、三门象山等地,山外乱弹长于唱工,多活动于黄岩、温岭及温州等地。能唱20余本昆腔戏、6本高腔戏又会唱乱弹的班社为“上肩班”,只能唱四、五本高腔、不唱昆腔的为“下肩班”。3个“上肩班”均在黄岩。在台州较有名望的戏班是黄岩的3个“上肩班”和“蒋家山、大鸿庆、玉仙台”等乱弹班,“山滨、玉玲”等高腔班以及“葭芷、黄岩”等6个徽班(清中叶从安徽传入)。抗战后,战火纷飞,经济萧条,艺人流散。至建国前夕,已无完整的班社。1953年,老艺人俞宝玉召集流散艺人组建黄岩新芳乱弹剧团,招收了一批男女艺徒,首开男女合演之先河。1955成为专业表演团体,名称黄岩乱弹剧团。期间,由当时的剧团作曲李子敏先生全程记录,进行了颇有声势的老艺人“吐戏”工程,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还培养了卢惠来、俞凤钗、张存忠、夏友光、许定龙、张道桂、韩冬生、王宝芬等优秀演员。文革时升格改建为台州地区文工团,文革后称台州乱弹剧团。1982年,剧团划归椒江管理。1983-1987年,剧团排演的《拾儿记》、《空花轿》、《荒魂》在八十年代参加了浙江省第一、二、三届戏剧节,分获表演、剧本、音乐等多项大奖。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台州乱弹有许多表演绝技,如“耍牙”、“一马双鞍”、“钢叉穿肚”等。因多种原因,剧团于1989年停演。

       剧团停演后,其境况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文艺报》、《联谊报》、《戏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网以及台州各大媒体等均发出了强烈呼吁,抢救台州乱弹。台州市“两会”代表和委员也多次提交关于抢救台州乱弹的议案和提案。2004年40月,台州乱弹再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了15位老艺人,于当年12月9日进行了一场台州乱弹折子戏专场演出,重新唤起了尘封多年记忆,再一次看到了这一古老剧种得以“月落重生灯再红”。

       如今,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从戏曲专业学校招收了30名学生,于2005年4月创办了台州乱弹小班。邀请了戏曲专家及台州乱弹老艺人向小班演员传艺,现已在紧张的学习与排练中。

       台州向来有着很好的戏剧市场,一年四季演剧不断,名目繁多,如“正月演‘年戏’;二月(唱)‘神戏’;三月(唱)‘青(苗)戏’;四月唱‘庙(会)戏’;五月‘端阳戏’;六月唱(祭)‘田祖戏’;七月唱‘鬼戏’;八月,农民唱(求)‘雨戏’、渔民唱‘龙王戏’;九月庆丰收,唱‘平安戏’;十月、十一月唱‘祠堂戏’(如修谱‘宗族戏’);十二月唱‘贺戏’(生、寿、嫁、娶等)。许多名目沿习至今,演出不分春夏秋冬,没有淡季,非常活跃,成为全国戏曲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这一现象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博士所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一书,便能看出台州民间戏剧生存的顽强生命力。

简介:

 台州乱弹是台州惟一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目前惟一以乱弹为名称的剧种。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及金华、丽水等部分地区。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抗战前,有班社28个。1953年,老艺人俞宝玉召集流散艺人组建黄岩新芳乱弹剧团(后该称黄岩乱弹剧团),同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文革期间改建为台州地区文工团,文革后称台州乱弹剧团。一个剧团代表一个剧种,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因多种原因,1989年停演。

       台州乱弹有300多个剧目,本家戏就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剧团排演的《拾儿记》、《空花轿》、《荒魂》在八十年代参加了浙江省第一、二、三届戏剧节,分获表演、剧本、音乐等多项大奖。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台州乱弹有许多表演绝技,如“耍牙”、“一马双鞍”、“钢叉穿肚”等。

       台州戏曲始于唐代参军戏,是南戏发祥地之一。在南戏《张协状元》中就有不少台州方言,并有曲牌[台州歌]。1987年,黄岩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五代时期戏曲人物砖刻。这一发现,被颜长珂先生称为“中国目前最早的戏曲实物史料”。因此台州乱弹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独具特色。

       近年来,在老艺人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台州乱弹再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于2005年4月创办了台州乱弹小班。

主要价值和影响:

       台州乱弹是台州历代艺术先贤们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姹紫嫣红、独具古老风韵的文化遗产。在它的演变与发展,能看到时代变迁下,台州民间社会种种现象和影子。

       主要特征:

       一个剧种有两个标志,一是唱腔,一是剧目,《拾儿记》、《义缘配》等剧目就是台州乱弹独有的。尤其是由乱弹传统戏《奇缘配》改编的《拾儿记》,故事取材于黄岩,它将台州的民间习俗、方言俚语以及民间的武术、舞蹈、音乐融入其中,一改常见的以生、旦为主的变现形式,而偏重丑行的表演对故事加以喜剧性的渲染和演绎,如“前头紧咯咯,后面宽嗒嗒”、“双眼墨黑、苦头吃煞”、“见面钿、利市钿要格”等台州话,便显现了底层人物所具有的乐观、幽默的潜质。风格独特,在省戏剧节上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

       在南戏《张协状元》中,有一个曲牌是“台州歌”。剧中还有不少至今沿用的台州方言。在这有很深的戏曲历史渊源之地。台州乱弹的唱腔是非常丰富的,它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仅乱弹唱腔就有[慢乱弹]、[紧中慢]、[二焕]、[上字]、[和原]、[玉麒]、[三吊环]等曲调。最突出的唱腔就是[慢乱弹]、[二焕]、[走马流水]等;它的唱腔表现或温婉柔肠,或奔流激荡,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通,独具特色。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李子敏先生说:“台州乱弹的音乐特点,与婺剧、瓯剧等剧种一样,都主要包括6个唱腔。而像台州乱弹的‘二焕’这样丰富多样曲调是很少的。”

       表演方面,如花脸的台步,每起一步,两手、臂都要作较大幅度的左右摆动,为显气势,两手常作虎爪,很有特点。台州乱弹还有许多表演绝技,有些是独有的。如有民间“叠罗汉”发展成武打中的“打插桩”,《斩蛟》中的“耍牙”、“双骑马”,《北湖州》的“钢叉穿肚”,《活捉三郎》的“甩火球”等均颇具特色。在锣鼓经编配上,大锣大鼓占重要位置,有一种靠脚跟控压大鼓鼓面的敲击方法,时而以拳击鼓,古老而独特。

图片集:
  • 期数: 二期
  • 浏览次数:389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4966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