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平阳和剧

  • 地区: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 发源地:平阳
  • 起源时间:元代
起源:

      和剧,原称“和调”,为温州地区第二大剧种。由平阳民间马灯戏调为基础,吸收昆山腔、弋阳高腔等演变而成,流行于温州、台州、丽水和福建北部等地。

       明末清初,平阳人林椿(又名阿桃)首建和剧班社,名为“和合班”,演员多来自民间马灯班,以村坊小调和时调为主要曲调,演出《补缸》、《卖布》、《走广东》、《瞎子捉奸》、《昭君出塞》、《湘子度妻》、《划旱船》等18出小戏。后来不断吸收高腔、昆曲、乱弹等戏曲的剧目及唱腔,和剧艺术得到提升和发展。

清道光年间,由于各种戏曲相继发展,和剧曾一度衰落,艺人星散于各地落班谋生。那时平阳流传着“昆曲、乱弹、和调讨饭”等民谚,民间还笑称和剧班是“簟箩班”,可见处境艰难。到了清末光绪年间(1875—1880),平阳新陡门村创办和剧学员科班,称“马灯戏馆”,请来徽州艺人徐小山、马四川二先生执教,弃高腔、昆曲,习皮簧,并吸收乱弹部分曲牌,逐步形成以徽调为主,兼唱乱弹、滩簧、时调的多声腔剧种。接着班社纷纷成立,先有“老连昌”、“新连昌”、“老聚昌”,继有“新新连昌”、“合记连昌”、“老锦昌”、“新锦昌”、“红舞台”、“鸣舞台”、“老大顺”、“新大顺”“胜福连”等10多个班社,盛极一时。

       民国期间,国民党政府以维持地方治安为由,强制解散民间戏曲班社,和剧艺人被流散,有的以卖唱乞讨为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剧班社只剩“新大顺”、“胜福连”等班,经过集中整顿学习,1951年成立“平阳地方人民和剧团”。1952年更名为“平阳县和剧团” 

简介:

       和剧,又称“和调”, 最早诞生在平阳县,为浙江古老剧种之一,是温州第二大剧种,也是温州继南戏之后真正诞生于本土的唯一剧种。其渊源甚古,可追至元代“竹马戏”,而形成却于明末清初,是以当地马灯调为基础,吸收昆山腔、弋阳高腔等演变而成。流行于温州、台州、丽水及闽北一带。

       清中叶,和剧又吸收乱弹、徽戏、滩簧与时调,成为多声腔剧种。清末,一度衰落,曾弃高腔、昆曲,习皮簧,逐步形成以徽调为主,兼唱时调、滩簧、乱弹,一时大盛,全县多达13多个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和剧班“新大顺”、“胜福连”在平阳登记,1951年成立“平阳人民和剧团”。1957年定名“平阳县和剧团”。 1959年上调为地区管辖,改称“温州和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打倒“四人帮”后,和剧复出,常与瓯剧同台演出,广受观众欢迎。

       和剧的遗产丰富,至今保存大小剧目330多个,其中唱徽调的近180个,是全国保存徽调最多的剧种。此外还保存一些南戏遗存剧目,如《洗马桥》,是宋元南戏《刘文龙》的遗存;《太平春》是失传已久的明南戏传抄本。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和剧的表演富有独创性,曾以《白蛇传》著称。1954年排演《断桥》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会演,饰演白素贞的本团台柱陈美娟获表演一等奖,梅兰芳观后称赞说:“你的《断桥》比我演的好,这(蛇)步子我不会走。”还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一时轰动全国。

       改革开放后,和剧受到政府重视与扶植,业余和剧团崛起,排演了《补缸》、《卖布》、《走广东》《断桥》《双下山》等一系列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为宣传新农村建设服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主要价值和影响:

 1954年,和剧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传统剧目《断桥》引起轰动,青年演员陈美娟扮演白素贞,荣获表演一等奖;扮演青儿的陈娟弟荣获表演三等奖;扮演许仙的杨锡星获荣誉奖;集体获优秀演出奖,这是建国以来温籍演员首次在会演中获奖。中国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白云生等专程来到剧团住宿地访问陈美娟,并对她在《断桥》中模拟蛇行的“云步”给予高度评价,梅兰芳观后称赞说:“你的《断桥》比我演的好,这(蛇)步子我不会走。”还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一时轰动全国。

       1957年,平阳和剧团排演的《梨花斩子》、《双金印》参加浙江省戏曲观摩会演,又获得了10多项大奖,和剧声名鹊起。

       1959年,温州地区为了扶植地方剧种,把“平阳和剧团”归属温州,剧团改名为“温州和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打到“四人帮”后,和剧复出。

       平阳民间至今还保留着水头和梅溪两支民间和剧团,成立了“平阳县新民和剧团”与和剧培训基地,为传承弘扬地方古老剧种,为宣传新农村建设服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图片集:
  • 期数: 二期
  • 浏览次数:106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8605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