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杭剧

  • 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 起源时间:清末
起源:

       杭剧源于清末,是从宣卷发展起来,吸收了杭摊等表现手法,流传于杭州、上海、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全国唯一用杭州话演出的地方剧种,因其具有独特的戏曲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而在我国地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初,杭州宣卷艺人受维扬文戏的启发,组建了“民乐社”, 后又组织“杭剧春秋社”,在杭州大世界首演杭剧,人称“化妆宣卷”,又称武林班。随后进入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及苏南一带巡演。鼎盛时出现过16副武林班的流动演出的盛况。1957年,杭剧团成立。著名戏剧家田汉赞誉道:“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著名画家潘天寿观杭剧《雷锋》后,作《雷锋品质》国画相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剧团撤销,成立了杭剧改革组。期间,排演了大量的杭剧现代小戏。.....更多>>

简介:

      杭剧采用大陆板、平板、宣卷调等唱腔和杭州方言,演传统戏时,表演细腻,白口以“中州韵”为主,唱腔优美柔情,演唱用真假声结合。演现代戏时,表演质朴、生活化,演唱丹田气足,唱腔高亢、激昂。伴奏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讲究你繁我简,嵌档让路的自然支声因素。其代表剧目有《银瓶》、《李慧娘》、《苏小小》和现代戏《雷锋》、《母亲的泪》等。它的基本腔“大陆板”曾被锡剧、越剧等众多剧种所吸收。

       目前尚有十余名传承人致力于杭剧的传承发展,并且招收了一批有一定表演基础的年轻的杭剧艺人加以培养。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杭剧的保护,2008年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发展杭剧的若干意见》;2009年,恢复杭剧团,并在杭州艺校开设杭剧班,同时积极创编大型杭剧、杭剧小戏小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使一度濒于失传的杭剧重现了生机。

主要价值和影响:

      杭剧起源于历史悠久的宣卷。坐唱班时先用“宣卷调”说唱卷本,后又吸收了“游魂调”等民歌小曲,并在演唱时为了加强气氛,有时伴以连续轻声的大锣,因此,艺人把这种加大锣伴奏的曲调称之为“大锣板”,后讹为“大陆板”。宣卷艺人受维扬文戏的启发,组建了“民乐社”,首演于杭州大世界,公演剧目《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当时被称作“化妆宣卷”,后因杭州又称武林,故取名武林班。为创武林班特色,艺人们以加大锣伴奏的“游魂调”唱腔为基础,并吸收了“满江红”、“宣卷调”的唱腔成分,逐渐衍化成杭剧中最具特色的基本唱腔——“大陆板”。又吸收和借鉴了“梳妆台”唱腔,形成了另一种杭剧的特色唱腔——“平板”。当杭剧武林调基本腔形成后,使演出迅速向杭嘉湖、苏南水乡和上海等地方发展。戏班也发展到16副,如有人称“做功一等”的德记武林班;也有“唱功一等”的仁记武林班;元元社则称“武班”,为杭剧培养了一批女演员,其中杨文英的做功,吴菊英的唱功,徐美英的台风,绿牡丹的唱做功,号称“三英一牡丹”,享誉杭嘉湖地区。德记武林班长期在苏南水乡一带演出。随着武林班的影响不断扩大,武林调也被众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曲种所吸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剧的“大陆板”被锡剧吸收后改名为大陆调,已经成为锡剧的主要板腔之一。

       解放初期,杭剧还有杭州春秋杭剧团、宁波杭剧团和江苏宜兴群谊杭剧团。目前,仅存刚刚成立的杭州杭剧团。

图片集:
  • 期数: 二期
  • 浏览次数:94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8543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