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新昌调腔

  • 地区: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起源:

浙江历来是戏曲之乡,宋南渡后,在永嘉(今温州市均属永嘉郡)一带产生了对后世戏曲影响极为深远的南戏,自元朝统一中国前后,南宋建都的临安(今杭州)成了南北曲交融的中心,到了明代,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余姚腔”均孕育和诞生于此。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声腔之一,研究戏曲史的专家普遍认为,调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唯一遗音。它最早记载于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他在[不系园]条写道:“甲戌(1634年)十月,……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同书[朱楚生]条又云:“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此外,该书对有关调腔的记载还有[严助庙]和[彭天锡]等条。稍后,如皋冒襄(辟疆)在《南狱省亲记》中云:“辛已(1641)二月十八日寒甚,复饮湖中,看朱楚生演《窦娥冤》。”以上记载都反映了调腔当时演出的盛况。 清皇朝建立后,由乱入治,调腔的声腔和剧目进一步走向民间,表演趋向粗犷强烈、气势磅礴,剧目也与表演和声腔相配合,出现了以宫廷斗争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时戏”。这些剧目生活气息颇为强烈,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调腔所演剧目有230多个,调腔剧目保留至今的晚清以前古抄本就有159本。当时调腔班社林立,遍及整个浙东地区,单是新昌一地就有宋凤台、老凤台等几十家演出团体,这是调腔的全盛时期。清•乾隆壬子(1792)会稽鲁忠赓在《镜湖竹枝词》;清•中叶徐珂在《清稗类钞》;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对调腔的记述,就是反映了 这一时期的盛况。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迭经战乱,不少新兴剧种的兴起,调腔由盛而衰,经八年抗战,三年内战,调腔仅由新昌一隅之地给予保存下来,偶尔只有几个老艺人组班作些零星演出,调腔陷于奄奄一息境地。这是调腔的衰败时期。 解放初期,调腔这一古老剧种,引起了华东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省文化厅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班子进行了全力抢救。于1954年集中老艺人办起了半职业性的“新艺高腔剧团”,1957年,又抽调“新艺”的部份老艺人执教,办起了调腔训练班,1959年成立新昌县高腔剧团(当时在袁雪芬提议下“调腔”曾改名“高腔”)一时声誉鹊起,这是调腔的复苏时期。1986年初,调腔大团解体,留下部分骨干当教师,举办调腔训练班,于1990年重新成立了调腔剧团,抢救排演了元杂剧《北西厢》和《调腔目连戏》,1991年调腔应邀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1992年应邀赴泉州参加“天下第一团”会演而频频获奖,调腔又再度获得新生。现在,因种种原因,调腔面临着濒危的状态,剧团资金匮乏,设施陈旧老化,演员后继乏人,并成了无编剧、无作曲、无导演、无舞美、无团舍的“五无剧”

简介: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声腔之一,研究戏曲史的专家普遍认为,调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唯一遗音。最近,新昌调腔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6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调腔最早记载于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清初,它以杭州为中心,流布甚广,进入全盛期。清末民初,迭经战乱,又因新兴剧种兴起,调腔因之而衰。新昌地处浙东山区,东邻宁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连磐安、东阳,西北与嵊州接壤,这里环境相对闭塞,民风淳朴。因而,调腔在新昌这一隅之地得以保存下来。它的古老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对研究古代戏曲的音乐、表演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调腔剧目丰富。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古剧抄本就达159本,其中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等三分之二的剧目为他无我有,极为珍贵。新昌调腔剧团又是全国唯一能演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表演团体。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67出曲目中,他无我有的出目多达72出。特别是《无常》和《女吊》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并撰文对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作了详细介绍。 调腔演唱风格独特。最有代表性的是“干唱” 、“帮腔”和“叠板”。新昌调腔剧团在1992年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会演”中,调腔的“干唱”倾倒了与会专家和观众,一个仅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就获得了四个音乐奖之一的“伴唱伴奏奖”,同时荣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整理改编)、表演奖,获奖之多,档次之高,居南方片折子戏之首。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竟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 调腔对周围剧种影响十分深远。除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新昌境内百里岩疆,三面层峦叠嶂,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以往,山陬之地,长期封闭,土旷人稀,兵燹罕及。魏晋之时,为避战乱,中原士族纷纷来此栖隐、遁世,中原文化亦随之传入。然因环境封闭,风尚亦趋向保守,调腔得以在新昌一隅之地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当和这一带的特殊地理环境多有关连。

  • 期数: 二期
  • 浏览次数:241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4736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