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 发源地:嘉兴府之海盐县
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它是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加工而成的。这种柔美婉转的新唱腔由明代开始盛行,并成为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逐步取代了在南方流行的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据史料记载,当时“海盐戏文弟子”盛行一时,该腔流布地区后扩展到浙江乃至江西、山东和北京,对后来中国的昆山腔等各种声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万历末年,昆山腔继承了“海盐腔”的特色,发展成为更婉转、清细的“水磨调”,又配合了管、弦乐,逐渐取代了较为朴素的“海盐腔”。至清康熙以后,“海盐腔”就湮灭无闻了。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江西省戏曲声腔专家流沙等人在江西的一戏曲中,偶然发现了“海盐腔”的线索。1980年,江西省组织了一批声腔研究专家,对现有的大量曲牌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筛选,终于在抚州市广昌县“盱河戏”中,发现了一些曲牌的音调与海盐的民间音乐“骚子歌”有相似之处,初步断定了在“盱河戏”中还保留着一批“海盐腔”的音乐曲牌,而抚州广昌县甘竹镇演出的“孟戏”中还保留着“海盐腔”的余韵。之后,陆续有许多艺人前往抚州采风,湮没的“海盐腔”渐渐得以让外界所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海盐人也知道了“海盐腔”依然传世的事实。为此,他们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旨在方便抚州、海盐两地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开发,把这一戏种丰富起来。2000年6月,在“海盐腔”创始人杨梓的故地澉浦镇南北湖,召开了中国首次“海盐腔”学术研讨会,云集了上海、南京、江西、湖南及杭州、温州等地的“海盐腔”研究专家和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讨活动。查看更多>>
海盐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又被称为“浙调”、“越调”、“海盐高调”, 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且位列“四大声腔”之首,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腔调清柔、婉折,演唱语言多为官话。
海盐腔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演唱时,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管弦。如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腔调清柔、委婉。海盐腔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明万历年以后日趋衰落而渐绝迹。
海盐腔,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海盐腔的演唱特点是:婉转温润,柔和妩媚,音质细腻,唱词完整,拖音较长。姚旅《露书》描述海盐腔“音如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近一刻”。演唱时用鼓、板、锣、银筝、笛等乐器伴奏,刚劲与柔婉融为一体。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艺人用本嗓演唱,一般多在中音区域回旋,只有唱到帮腔的乐句,才翻高调门行腔,以高音揭之,速度较昆曲稍快。与其他南戏不同,海盐腔的演唱语言多为官话。顾起元《客座赘语》曾记述:“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阅之;海盐多官话,两京人用之。”演唱形式有干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等。海盐腔剧本主要有《白兔记》、《香囊记》、《绣襦记》、《琵琶记》、《南西厢》(明崔时佩编,现存)、《蓝桥玉杵记》及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等。海盐腔衰落后,其曲调大量保存在当地的骚子、牌子、海宁皮影戏、嘉兴兴工及流行于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的“草昆”中。
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加工而成的。这种柔美婉转的新唱腔由明代开始盛行,并成为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逐步取代了在南方流行的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而名声大噪。据史料记载,当时“海盐戏文弟子”盛行一时,该腔流布地区后扩展到浙江乃至江西、山东和北京,对后来中国的昆山腔等各种声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万历末年,昆山腔继承了“海盐腔”的特色,发展成为更婉转、清细的“水磨调”,又配合了管、弦乐,逐渐取代了较为朴素的“海盐腔”。至清康熙以后,“海盐腔”就湮灭无闻了。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江西省戏曲声腔专家流沙等人在江西的一戏曲中,偶然发现了“海盐腔”的线索。1980年,江西省组织了一批声腔研究专家,对现有的大量曲牌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筛选,终于在抚州市广昌县“盱河戏”中,发现了一些曲牌的音调与海盐的民间音乐“骚子歌”有相似之处,初步断定了在“盱河戏”中还保留着一批“海盐腔”的音乐曲牌,而抚州广昌县甘竹镇演出的“孟戏”中还保留着“海盐腔”的余韵。之后,陆续有许多艺人前往抚州采风,湮没的“海盐腔”渐渐得以让外界所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海盐人也知道了“海盐腔”依然传世的事实。为此,他们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旨在方便抚州、海盐两地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开发,把这一戏种丰富起来。
2009年,海盐腔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看更多>>
- 期数: 三期
- 浏览次数:73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3871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