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宁海平调

  • 地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 发源地:宁海
  • 起源时间:明末清初
起源:

宁海平调“耍牙”是当地的一个古老剧种—宁海地方戏平调中的一门绝活。 宁海平调,是浙江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浙江宁海地区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从艺者多为宁海人,又称其为“宁海本地班”。平调戏班是宁海土生土长的演出团体,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与独特的民间文艺影响下绽放的一朵山花。宁海平调曾长期游移在演唱形式上,后因文人的介入,平调才有了“前十八”、“后十八”的“脚本”,它的发展离不开原始形态戏剧形式的过程。早期的的平调演出团体已无可考,咸丰至民国时期,活动在县境内的戏班就有11个。而耍牙的出现,并应用到《小金钱》独角龙的身上,最早也只在清末民初。因《小金钱》是平调“后十八本”传统节目之一,传为章翰林所编。原戏沿袭南戏不分场的写法,有分前后两本,可独立成戏。前本中的《斩蛟》片断是解放后平调剧目中的代表作。 章翰林,即清末的翰林编修章侵,字一山 〔1861-1949〕,宁海海游镇人〔今属三门县〕。《小金钱》就是他根据宁海西店桶盘山的一则爱情故事编写的。《小金钱》颂扬的是古代女子向往婚姻自主和除暴安良的故事。为了塑造独角龙的形象,进一步突出他的张狂,就用耍牙的整套动作来烘托,由此也折射出金莲的机智与勇敢。 “ 宁海平调—耍牙”的发源地在宁海城关南面的柘湖杨村,耍牙是柘湖杨戏曲老前辈的艺术创造。柘湖杨,由上杨下杨合村,因土地的贫瘠,当地人大多各兼一业以谋生计。最早期的平调艺人已无考, 杨景岳〔1848-1907〕、杨景岚兄弟系道光年间生人,兼顾演艺,是平调班的票友。景岳又擅长少林拳,是名重一时的拳师,门徒众多,他的拳术传为平调传统剧《打铜台》所吸收。杨景岚第四子杨成悠〔1887-1940〕过继给杨景岳,成悠参加平调班,为专业的平调艺人。杨景岚长子杨成香以打铜〔铜匠〕为主业,兼顾平调演艺;其子杨先达,也从父业,身兼二职。杨成悠将耍牙技艺传授给杨先达。至于耍牙一技的创造者,则是杨景岳。佐证一:杨先达〔1905-1984〕在世时曾说过,耍牙是其叔父杨成悠教给他的。而成悠是景岚之四子,也是景岳的继子,又是先达的叔父,所以,杨景岳就是创造耍牙的第一代。佐证二:柘湖杨村中现流传着一种说法是,耍牙是杨景岳自已发明创造的。宁海耍牙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当时宁海的人文环境与民间文艺的氛围的影响。小村庄内出了耍牙绝技,是与该村的尚文重武的风气分不开的。在清代,小村内就出二名进士,清末上杨又出了个恩科武进士杨志宏。该村武术盛行,舞龙舞狮是青年们的爱好。在狮龙的狰狞面目中受到启发,杨先达的祖辈们创造了耍牙绝活;也是狮龙的粗犷动态,触发了他们的灵感,将其应用到独角龙的演技之中。

简介:

“宁海平调-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未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以称“宁海本地班”。 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的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 ,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它以精湛的“变口”工夫,吸引观众的视线,配合平调“三大一小”和《将军令》等曲牌,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塑造了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整个表演过程如龙蛇行地,而耍牙的演技却如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宁海平调—耍牙,它的地域性很强,它的程式化也非常讲究,至今国内未见有类似的耍牙报道。建国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杭州的演出中,著名浙江绍剧演员六龄童、七龄童曾向平调老艺人请教过“耍牙”绝技。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

图片集:
  • 期数: 二期
  • 浏览次数:376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4756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