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绍兴目连戏

  • 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 起源时间:明代
起源:

目连戏起源于明代,在清咸丰年间传入嵊州,一度盛行,后渐衰落,唯有前良村保留完整,并代代相传。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主要内容,贯穿全剧,凸现劝人为善这一主题,符合中国民间文化传统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机一到,必有应报。由于有着应果报应的关系,使之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主流是健康的。

绍兴目连戏中的“男吊”、“女吊”、“无常”为绍兴百姓所喜闻乐见,“无常”又是绍兴地区迎神赛会中的应有关目,鲁迅先生曾为文介绍,为大家所熟知。

新中国以来,《目连救母戏文》不能公开演出,通常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由浙江绍剧团演出“男吊”、“女吊”、“无常”各折,成为浙江绍剧团的保留剧作。

1961年起,绍兴(绍剧)艺人之家与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以“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的名义合编《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绍剧)》(即“绍剧传统剧目汇编”)十二集,其中收入了《救母记》(绍兴目连班演出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编篡《中国戏曲志·浙江卷》而作社会调查中,在新昌县新林乡胡卜村和嵊州市黄泽镇前良村均发现民间存有《目连救母戏文》抄本,前者称胡卜本,后者称前良本。前良村的目连戏是目前浙江省内保存比较多的民间文化遗产,经1984年挖掘抢救,尚能完整演出男吊、女吊、跳白神、哑背疯等几个片段,并保留一部分音像资料。查看更多>>

简介: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行于旧绍兴府所属绍兴、新昌、嵊州、上虞、诸暨、萧山等地的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题材,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其特征是:佛教的内容、道教的演员、盂兰盆会的产物、曲牌体的新昌调腔、戏曲与民俗的混血儿。鲁迅先生称之为“真正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作品”。绍兴目连戏是我国目连戏留存在浙江绍兴地区的一支,也是当前浙江最主要的一支。

演目连戏的戏班称目连班,为民间自发组织的艺社,盛行于清末至抗日战争前。目连班专演目连戏,融合了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于一体,也称大戏。旧时绍兴各地目连班的戏人,都是本地人,多数另有职业,有打锡箔的,有做道士的,有种田的,有做杂匠手艺的,演目连戏不过是一种副业。目连班每年于农历三月“拢班”,到八月“散班”。各目连班都有老台基、老角色,自成体统。

目连戏因传本不一,有一百十一出和一百十二出,嵊州市前良目连班演出的目连戏,有一百六十八出。现鲁迅纪念馆保存的清光绪年间柯桥目连戏场次匾一块,载有剧目一百三十二出。今存剧本《目连救母记》,系民间俗本。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所编之《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存目连戏剧目111出,系据绍兴目连戏民间抄本刊行。新昌胡卜艺人抄本存112出,藏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嵊州前良艺人抄本存165出,藏新昌调腔剧团资料室。剧本以前良本最为完备,分仁、义、礼、智、信5册。有的出目与目连救母事无甚联系,各可独立成段,表现世俗情态,如思凡、下山、相调、偷鸡、回骂、背疯、白神等。

目连戏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从《起殇》、《放星宿》起,中间有《跳吊》、《施食》,末尾是《烧大牌》、《跳白神》。其中《游地府》一场,与评剧中《游小殿》差不多。在这百余场戏中,实际上多为丑角插科打诨之戏,极富于幽默和滑稽感。但其中《张蛮打爹》和《小尼姑落山》两场,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当时有的乡绅名流,以《张蛮打爹》有违于“百善孝为先”之古训,《小尼姑落山》则有“万恶淫为首”之嫌,而呈报官府,要求禁演。官府出了告示,明令禁演这两场戏,但各地目连班不予理睬,在乡民的庇护下,照演不误。目连戏内容多系针砭时弊,揭露丑恶,劝善向佛;白口生动,演相滑稽,调腔唱法自成一派,深受市民、乡民的欢迎。

目连戏为鬼戏,开台前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纸帽头套。演员50余人,行当有老生、副老生、正生、副末、武生、武小生、小生、副小生、老外、大花脸、副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花脸、五花脸、杂、正旦、花旦、武小旦、老旦、小旦、彩旦、作旦、五旦,共24色;后场乐队则由鼓板、小锣、正吹、副吹、大锣、大钹、两支目连号头组成。目连戏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唯较粗疏,不若调腔班之规范。戏班亦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业渔、农者。目连班不演调腔戏,调腔班不演目连戏。绍兴目连戏有演三日三夜者,其排场如前良本;有演两日两夜者,从“贺正”始,如胡卜艺人抄本;亦有演一日一夜者,则极简略。场上搬演时的取舍、繁简,多按戏班、艺人的承传、习惯而定,并不一律。

目连戏的乐奏,以特有的“目连号头”居奇,加上大锣大鼓伴奏,没有丝弦乐器。目连号头与一般的民间唢呐不同,其声凄厉、急促而激越。到高潮时,还伴以戏曲中的“急急风”大锣大鼓伴击,气氛更为肃杀和恐怖。

旧时绍兴与目连班孪生的另一演目连戏的民间艺社,叫“太平会”,专演“哑戏”。为了区别起见,乡民把“目连戏”叫做“开口目连”,太平会的叫做“哑目连”。哑目连剧目有《韦陀请观音》、《阎王发牌票》、《调男吊》、《调女吊》、《鬼王扫台》等20场,演出约需3小时。“哑鬼戏”之所以叫“哑目连”,因为戏中也有“目连救母”的角色,但其情节与目连戏中《目连救母》迥然不同,有不少场次是目连戏中所没有的。“太平会”的“哑目连”一直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目连戏同时存在,但其名气远不如目连戏。

现今,目连戏已基本失传,绍兴地区只有嵊州市黄泽镇前良村的目连班还能演出。在历史上,前良目连班曾经辉煌过一时,至建国前后,前良村的目连戏艺人还有30多人。1956年,前良目连班应邀去上海,参加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演出;1990年,中日两国民间文艺研究工作者专程到前良观看目连戏演出。另外,上虞南明还保留了“哑目连”,经上虞文化馆发掘,由省艺术研究所录像,作为资料保存。

2014年11月,“绍兴目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主要价值和影响:

由于鲁迅少年时期参演目连戏,后又撰写了《门外文谈》《无常》《女吊》等杂文,从而扬名国内外。1956年,嵊州前良目连戏班应邀赴上海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先后演出《降星》《贺正》《出鹤》等17出,受到陈毅市长的亲切接见,赵景深、魏金枝等名家还专门召开座谈会,高度评价这次演出,在文艺界造成很大影响。1961年9月25日,浙江绍剧团目连戏被文化部调至北京剧协礼堂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祝贺和接见。

绍兴目连戏经过长久的积淀与升华,凸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堪称绍兴民间信仰习俗和戏曲文化的基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

图片集:
  • 期数: 三期
  • 浏览次数:101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3980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