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处州乱弹

  • 地区:浙江省丽水市
  • 发源地:丽水市
  • 起源时间:晚清
起源:

处州乱弹起始于晚清,距今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古时,丽水称处州,所辖丽水、庆元、龙泉、云和、景宁、遂昌、松阳、宣平(今武义县柳城)、缙云、青田县、丽水是府台所在地,也称处州府。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处州乱弹戏班相继在丽水盛行,有小山班(以大港头镇小山村为主)、石牛班(以碧湖镇石牛村为主)、丽云班(即现大港头,原为丽云区)等民间戏班组织,分别在松阳县、碧湖镇、大港头镇、云和县、水阁镇以及双黄乡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90余本之多,大致有:“辕门斩子”、“徐庶归家”、“北湖祭旗”、“马城遇主”等,处州乱弹与婺剧和温州瓯剧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唱腔流派非常近似。处州乱弹的调有7个,分别为:乱弹、徽路、西皮、二黄、慢独子、紧独子、卜子(今称萝卜丝)。唱腔特色与婺剧相差不大,只是在运腔和拖腔的尾声上有较明显的区别,且唱腔不及婺剧柔软。传承人何奎华7岁(1932年)开始学艺,师从碧湖镇堰头村的章潭和大港头镇均溪村的骆信其两位老师,22岁登台主演,生、旦、花脸样样精通。建国初期,乱弹戏班逐渐不景气,演出场次也少了,大部分时间在家务农。文化大革命“小山班”解散,何奎华以生计出发,组成了4个人的演唱班底,凡附近村民家中办喜事或者寿事,即带队前往演唱助兴,深受村民欢迎。现因年事已高, 歇业多年,而且曾从事过处州乱弹演戏的艺人也已寥寥无几。

简介:

乱弹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传统地方声腔剧种。乱弹一词的用法向无严格规范,须据具体情况加以分辨,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涵义。但无论泛指或专称都含有与昆曲相区别的意思。

处州乱弹流行于浙江丽水一带。丽水为旧处州治所,故称“处州乱弹”。清中叶前后曾盛行。主要腔调唱三五七和二凡。曾受徽剧较多影响。传统剧目有《十四夫人》为其他剧种所罕见者,表演和唱腔与婺剧中的乱弹基本相同。

乱弹戏主要曲调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板式,并有“洛梆子”、 “二汉”、“引子”、“人参”、“滩簧”等曲调。乱弹唱曲精彩,优美动听,百听不厌。在传统乱弹戏剧中,大都唱正乱弹。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着明显联系。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相似,干稳柔润,婉转动听,但调式有所不同。

乱弹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尚有琵琶、大胡、笙、箫、喷呐、长号、三弦、、芦管、月琴、扬琴、二胡、中胡、牛筋琴等民族乐器。

主要价值和影响:

“乱弹是农民艺术之火花”。它长期流动于农村,演出社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少不了乱弹戏,他们每在田间作业或在撑船途中,顺口唱上几句,借以自戏自如,调节精神,消除疲劳。农村中每逢传统节日、菩萨生日、春秋社祭、迎神赛会、龙舟竞渡、落成典礼、宗族圆谱等必邀乱弹班演出,相沿成俗。

图片集:
  • 期数: 三期
  • 浏览次数:205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4734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