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称 : 绍兴大班
- 地区:浙江省
- 发源地: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
- 起源时间:1950年
绍剧是以唱乱弹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以大锣、大鼓、铙?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绍兴乱弹已十分盛行,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从会稽人鲁赓文的《鉴湖竹枝词》中可知,元宵节演《月明度柳翠》剧逐疫已成绍兴乱弹班惯例。道光年间,乱弹班社林立,最有名的当属五福、长春、老保和等三部。至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但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当时戏班林立,名伶辈出,其中老玉成、鸿福老玉成等戏班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清末民初时期,绍剧升平舞台等开始进入上海。抗战时期,在上海的绍剧戏班不多,较有名的当属同春班,阵容较强,拥有老生吴昌顺、七龄童、十三龄童,武生六龄童,旦角筱玲珑、章艳秋等。其中尤以六龄童的悟空戏独树一帜。20世纪20年代以后,绍剧在绍兴城乡颇为兴旺。抗战以前,有越中第一舞台、文明舞台、林贵舞台等20多个戏班。抗战以后,绍兴民众教育馆搞旧剧改革,先后登记入册者有近50个戏班,其中绝大多数是乱弹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剧有同春、同兴、新民等9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戏班数量虽减少,但举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绍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同春绍剧团改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绍剧拥有专业绍剧团6个。“文革”中绍剧受到摧残。到1982年,复苏后的绍剧拥有浙江省和绍兴县、萧山县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目前专业院团有浙江绍剧团和萧山绍剧团两家。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是以唱乱弹为主的多声腔剧种。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一般认为形成于明末,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乱弹戏剧流传在绍兴的一支。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南北曲开始衰落,而流传在民间的乱弹戏剧逐渐盛行,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乾隆至道光年间,绍兴乱弹班社林立,十分兴盛。清末民初,绍剧进入上海。20世纪40年代涌现了吴昌顺、七龄童、十三龄童、六龄童、筱玲珑、章艳秋等名伶。六龄童的悟空戏,可谓独树一帜,名闻遐迩。<\n> 绍剧所唱曲调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豪放洒脱,文武兼备,尤擅演武戏,风格粗犷、朴实。演出剧目以慷慨激昂的历史纷争戏见长,较有影响的剧目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 期数: 一期
- 浏览次数:99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43891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