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生,地里长,走村串户演四乡”是早期三角戏竹马班的真 实写照。当时演的都是小戏,情节简单,人物较少,无须化装,也无 须后台,因此对演出场所基本没有要求。演出因地制宜,就地开场, 农家的堂屋晒场都可作为演出的舞台。三角戏发展到常班阶段开始 尝试演一些大戏,大戏有人物,有人物就要化装,要化装就要有后 台,人物要穿、换行头(戏服),于是就要有挂行头之所在。演出有了 规模,看戏的人多了,场面大了,一般的农家堂屋晒场容纳不下,需 要有更大、更宽阔的场地。这些都对演出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存资料和当时老艺人回忆,当时三角戏常班大多是在草台、 庙堂、圈围、祠堂演出。
- 剧种: 睦剧
- 分类: 庙台
-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