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庙戏台
瓜田庙在华舍后马村,此地系一片瓜田,因名,一说取“瓜瓞绵绵之意”。后马村有马、周、缪、刘、余、言等六姓居民,分六社,据后马《周氏宗谱》记载,瓜田庙约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乾隆、咸丰和同治年间屡经重修。瓜田庙门匾为“英灵保社”,系明天启年间的礼部尚书孙慎行所书,《万历捐资重修碑记》尚存。
后马村一直以丝绸纺织业闻名,经济繁盛,生活富裕,文艺活动频繁。1924 年,丝绸纺织行业的一户大家延请戏班在“万年台”演文乱弹《凤凰阁》,另一家则另建一台演高腔《火烧白竹》,互相比自己的财气和名气, 可见行业竞争也反映在演戏的“斗台”上面。从此,后马就有了“斗气不斗财,戏文做两台”的传谚。
……更多
瓜田庙在华舍后马村,此地系一片瓜田,因名,一说取“瓜瓞绵绵之意”。后马村有马、周、缪、刘、余、言等六姓居民,分六社,据后马《周氏宗谱》记载,瓜田庙约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乾隆、咸丰和同治年间屡经重修。瓜田庙门匾为“英灵保社”,系明天启年间的礼部尚书孙慎行所书,《万历捐资重修碑记》尚存。
后马村一直以丝绸纺织业闻名,经济繁盛,生活富裕,文艺活动频繁。1924 年,丝绸纺织行业的一户大家延请戏班在“万年台”演文乱弹《凤凰阁》,另一家则另建一台演高腔《火烧白竹》,互相比自己的财气和名气, 可见行业竞争也反映在演戏的“斗台”上面。从此,后马就有了“斗气不斗财,戏文做两台”的传谚。
瓜田庙戏台演出的班社、剧种、剧目极为丰富。徽班“大连升”在此演出《回荆州》《取仙草》等拿手文武戏,戏班父子四人,能用锋利的镋叉抛掷于角色头部,而不伤人身,惊险无比,堪称绝艺。绍兴大班有“老长安吉庆”常于此演“两球两图”(《天缘球》《玉龙球》和《太师图》《金鸡图》)等看家戏。
在瓜田庙戏台演出的目连戏,有128集,演员多系来自斗门和萧山衙前的“堕民”,为首作董的是开茶店的“矮子惠千”和“阿德”两人。
后马村的老人对于目连戏等社戏, 记忆犹新。后来,《阿Q 正传》电影的摄制组选择在此拍摄绍剧《龙虎斗》镜头。绍兴文史工作者谢涌涛、高军在1987 年到此调查古戏台时,戏台的后台尚存,今已铺为桥墩。谢涌涛、高军的《绍兴古戏台》一书于2000 年5 月出版,记录了戏台的历史和现状,不经意间却记录下目连戏的盛演情况。
瓜田庙戏台,正中悬着“六社笙歌”的匾额,坐南朝北,面向瓜田庙,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龙吻,中间塑聚宝盘,无“鸡笼顶”藻井。戏台的台基为石礅,高1.35 米,四根石台柱相传原系明季官宦言相国石梅官船河舫旧物,牛腿浮雕花草图案,其中前柱的楹联为:“自西自东,共乐今时钟鼓;如幻如影,俨瞻古代衣冠。”戏台分前、后台,通面宽5.45 米,通进深10.5 米,通高6.5 米。前、后台之间置屏门,戏屏上方匾额为“行云流水”,上场和下场的门楣各镌刻着“入雅”、“出风”。戏台的后台面宽同前台,进深5.2 米,台板至檐口高2.67 米。东、南、西三面用砖墙围砌。后台紧依河岸,比前台略低,后壁中间开门,门下设双向落坡台阶,戏班的船可直接在此靠岸。瓜田庙戏台是绍兴出西郭门三大戏台之一,也是绍兴水乡万年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