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民戏表演的古戏台
明清时代, 浙江民间戏曲演出异常繁荣, 在全省城乡的寺庙、宗祠、会馆中普遍建有专演戏曲的戏台, 俗称“庙台”。因长期固定使用, 又称 “万年台”。上演菇民戏且有相当历史的古戏台有:马侍郎庙古戏台, 位于松源镇后碓, 建于明天启三年; 平水王庙古戏台, 位于上叶; 王帅公庙古戏台, 位于街尾, 建于明嘉靖二年; 马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府后街,建于南宋宝庆仁年; 陈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西门底, 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徐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北门外, 建于明崇祯年间; 拱瑞堂古戏台, 位于北门洋, 建于宋咸淳元年, 祠堂古戏台, 位于崔家田村;卢福神庙古戏台, 位于大济村, 建于北宁宣和三年; 祠堂古戏台, 位于后溪村, 建于清光绪三十
……更多
明清时代, 浙江民间戏曲演出异常繁荣, 在全省城乡的寺庙、宗祠、会馆中普遍建有专演戏曲的戏台, 俗称“庙台”。因长期固定使用, 又称 “万年台”。上演菇民戏且有相当历史的古戏台有:马侍郎庙古戏台, 位于松源镇后碓, 建于明天启三年; 平水王庙古戏台, 位于上叶; 王帅公庙古戏台, 位于街尾, 建于明嘉靖二年; 马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府后街,建于南宋宝庆仁年; 陈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西门底, 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徐夫人庙古戏台, 位于北门外, 建于明崇祯年间; 拱瑞堂古戏台, 位于北门洋, 建于宋咸淳元年, 祠堂古戏台, 位于崔家田村;卢福神庙古戏台, 位于大济村, 建于北宁宣和三年; 祠堂古戏台, 位于后溪村,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贤良古戏台, 位于贤良镇石川村,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新村古戏台, 位于新村, 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西洋殿古戏台, 位于西洋村, 建于清雍正七年; 东西殿古戏台, 位于岭头乡东溪村; 古庙戏台, 位于百山祖乡枫坪村, 兴建年代不可知。
从一些寺庙的庙志、宗族的族谱和对老人的采访中得知, 庆元县的大济卢福神庙、松源殿、八角庙、龙岩吴三公祠、合湖刘氏宗祠、后溪周氏宗祠、吴坑村吴氏宗祠; 景宁英川菇神庙、柳氏祠堂; 龙泉下田的五显庙、凤阳山菇神庙、周氏祠堂、叶氏祠堂等, 均有在庙会、祭祀活动期间邀请戏班演戏的习俗。在菇民区由于戏剧活动频繁, 所以戏台数量较多, 分布于城乡各地, 以其构造形式和使用情况, 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庙会、宗祠戏台。这是寺庙在祭神活动、宗祠的祭祖活动期间使用的固定戏台。这种戏台往往背靠大门, 面朝正厅或正堂, 台前为天井或者空坪。戏台呈正方形, 由四根大柱子支撑, 有的戏台前台左右内侧又有两根柱子支撑, 台前和左右三面悬空, 台后有能随意开关的双门照壁一道, 台板可以取卸, 以便在迎佛时通行。平时则关上中门, 铺上台板即成戏台, 形成装卸方便的戏台, 照壁左右方各有小门一个、门上有 “出将”“入相”两小匾额, 舞台深度大概六米左右, 台面宽度为六米二,台前藻井高四米, 舞台离地面高度为两米, 属于亭台式建筑, 台顶上有雕塑作为装饰, 瓦沿落水处有花瓦作为装饰, 四面翘角, 有龙头雕塑。台的左右侧均有耳房, 耳房楼上为男女戏房, 楼下则为供临时摊位摆放或者用作过道走廊。
2. 众阕戏台。在菇民区内的广大农村, 每村必定会有一幢较大的公用大屋(又称中堂), 四周均有住户, 中间有上下厅堂, 供全村人祭祀祖宗、婚丧场面之用。下堂平时为通道、厅堂两用, 如有戏班演戏, 则关上中门, 铺上台板即成为戏台。
3. 活动戏台。在乡村每逢宗族祭祀时有演戏之习俗, 但因祠堂场面狭窄, 无法容纳固定性的戏台场地。因此, 一般祠堂都预制戏台脚架和戏台板, 平时叠放于屋角, 用时在祠堂门内三米处的适当位置摆好脚架, 铺上台板。在台前和左右插上旗杆, 台后摆放一块屏风作为照壁即成, 演出结束后可立即拆卸, 非常方便。所以人们称其为活动戏台。
4. 影剧院、大会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广大农村兴建了大量的影剧院和大会堂, 这些场所一般都有宽阔的舞台,还设有座位的观众厅, 由于农村都有演戏的习俗, 所以一般在后台都设有化妆间等设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