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剧种介绍 >> 永嘉昆剧 >> 舞台艺术 >>舞台布景

瑞安人薛钟斗在《戏言校记》中说:“近沪上各舞台濡染欧风,注重铺景,风从如狂。不知吾温已于三四年前有之。如《蜃中楼》、《比目鱼》、《九龙柱》、《鹊桥会》等,皆铺景戏也。然沪上之铺景,如所如堂,彼此均可用之,戏易而景不异。非如吾温之戏,《蜃中楼》之景,不能用之于《比目鱼》也”。这里提到的五个剧目, 全是永嘉昆剧剧目。薛氏当时所观之剧很可能就是“新品玉”班。

《戏言校记》作于1918年, 所谓三四年前则是1914年左右。其实,“品玉”建班约在光绪初,其间还有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改组成“新品玉”的时间,约在1906年左右,其时“彩头戏” 最为盛行。可见温州昆班使用布景的时间还应更早。布景戏的出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非“濡染欧风”从外国进口。

往昔庙台演出,照明多用“油樽”,乡间偶或用火缆或松明之类。所谓“油樽”,就是用四只大钵头盛满清油,中间用铁丝架一根粗稔子,两盏挂在台口中间,两盏摆放在台前。即使是如此简陋的条件,艺人也要在灯火上动点脑筋。为了增加舞台气氛,多用篾丝做成灯笼壳罩住油樽,如表现火光则在灯笼壳上贴红纸;如遇鬼怪出场则贴绿纸,也能造成阴森恐怖的气氛。清同、光间人周鸣桐《澹香吟馆诗钞》录有五言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两句:“铁何妨铸错,灯灭写成真”,自注云:“忠臣斩首,日为韬光,优人以灭灯烛代之”。也就是用黑布遮住灯火,或减弱照明度以制造剧场气氛,都是早期戏班惯用的手法,《斩窦》、《归神》等剧,都用此法以获得剧场效果。据老艺人回忆,过去演《火焰山》时,曾用硫磺、炭屑等物在台上设置多处喷火点,同时不断施放烟火,后因地方上怕引起火灾,出来干涉,这才取消。

早期的布景仅是把传统的“守旧”改为画有彩色景象的布幔,如厅堂、金殿或野外山水等,卷挂于空中,根据剧情的需要而随时调换。这种彩画布幔许多剧目都能适用,亦即薛氏所言 “戏易而景不异”。后来出现煤气灯,使舞台照明大为改善,也为运用立体布景创造了条件。如《孟姜女》一剧,台上搭出长城片断,其中预置爆竹。当孟姜女哭城时,一声轰响,长城崩坏,甚为壮观。此外,“新品玉”班还别开生面,台上搭台,如《蜃中楼》的楼台,重檐碧瓦、画栋雕梁、门窗回廊一应俱全,演员还可以在台上表演。下部则用布幔绘出碧波汹涌之海景,后台拉动布幔,犹如波澜翻滚,观众叹为奇观。宣统三年,“新品玉”班在温州晏公殿巷戏台演出《比目鱼》,仿照上述格局,搭了一个台中之台,时人曾作如下一条联语:

戏中戏,台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

庙前溪,溪前庙,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

民国以后,出现了电灯和电池,科技的进步把立体布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鹊桥会》天幕上群星闪烁,银河熠熠发光,银河两端鹊桥飞架。其法在食用茄子两侧插上纸板剪成的翅膀绘成喜鹊状,串在铁丝上,沿桥身重叠排列,幕后牵动细绳,喜鹊竟能飞动。当织女走上鹊桥时,缀满闪光片的服装在灯光下满目斑斓,裙裾飘带凌空飘举,恍若仙境,令人目不暇接。《长殿》之月宫,则于舞台上离天幕近处置一中空之圆月,天幕上殿阁玲珑,云烟缭绕,宫娥仙女从月中徐徐而出,轻歌曼舞,令观众几疑身在广寒宫。尤其是《九龙柱》的演出更见精彩,其柱用铁皮制成,彩绘蟠龙,龙身预置酒精棉花,火烧闻太师时,一阵烟彩过处,柱上烈焰飞腾,天幕上衬以滚动的红灯,象征翻滚的火势,演员在火光中打斗,更见精彩。

立体化布景需要一定的舞台条件, 也需要一定的资金, 故 难以在乡间庙台普及。薛钟斗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他接着说: “吾温之铺景戏终不能尽善尽美者,一因资本之不足;二由美术 程度之过浅;三由于无固定之戏院,迁徙不便”。薛氏所言固在 情理之中。正是由于“新品玉”班在“彩头戏”方面率先作俑,打 破了舞台空间的单调和沉闷,使永嘉昆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尝 试性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为后起的京剧连台本戏机关布 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邮编:310007 邮箱:2844339640@qq.com

访问次数:,您是第 218835位访客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