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浙江是我国专业市场发育最早,也是目前专业市场最为发达的省份。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截至2014年浙江省实体市场实现交易总额195万亿元,网上市场实现成交总额256万亿元,总额451万亿元,居全国首位。这也是浙江省网上市场交易额第二次超过实体市场。中国最早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都诞生在浙江,全球最大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也在浙江,浙江的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等指标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早在1978年前,专业市场的星星之火就在浙江已然形成。《义乌工商志》记载: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1974年春节前后,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义乌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

1979年春,国家工商局传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明确提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所谓 “资本主义尾巴”去割掉。风从东方来。浙江人的经商潜能一夜间全面催发,千树万树梨花开。义乌的货郎担、永嘉的弹棉郎、永康的五金匠、上虞的修伞匠等,流浪在外的商贩纷纷聚商成市,利用原有的销货网络,做起了坐商。浙江人小心翼翼却是步伐坚定地挤入集贸市场。

1980年以后,农村开展了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第一步改革。到1982年,全省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逐步从封闭型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形态转变。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剩余农副产品的数额越来越大,农民涌入市场,寻找农产品出售的场所,于是,作为商品买卖场所的市场应运而生。少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分别以经营竹木、水产、水果、蔬菜、家禽、兔毛及小商品为主的专业市场。此时,全省共有专业市场63个。其中,特别是温州地区的苍南县宜山再生腈纶纺织品市场、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苍南县钱库小商品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闻名遐迩,对全省起了示范带动作用。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而大大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于是,浙江农村出现了改革农产品统购制度,逐步放开价格,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推动闪屏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庭工业蓬勃发展,专业户和专业村不断涌向,贩运队伍日益扩大。据1991年底统计,全省共有专业市场1778个,年交易额达1163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20个,占全国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162个专业市场的123%,居全国第二位。就专业市场的类别来说,大部分是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共1713个,此外还有65个批零兼营的生产资料市场。全省各市县从不同的资源优势、商品优势和区位条件出发,兴办各具特色、规模不一的专业市场,不仅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杭嘉湖和宁波、绍兴以及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市场热”,而且商品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浙西南山区也积极兴办专业市场,全省出现了专业市场星罗棋布的新格局。

进入90年代后,全省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全省新建、扩建的市场近500个,其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市场有182个,总面积23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2亿多元。义乌市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第四代小商品商场,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开业半年成交金额7.2亿元。2001年底,浙江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每1万人就有一个市场。年成交额4652亿元。市场平均成交额超亿元,其中,超亿元市场有465个,超10亿元市场有78个,超百亿元市场有6个。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舟山中国国际水产城等,因为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而闻名全国。截至2014年底,浙江全省已登记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32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5家。实体市场实现交易总额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是10年前年交易总额的27倍。而浙江全省167家网上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

除省内市场外,在浙江省外,也已有5000多家浙商创办的专业市场,500多万浙商经营户活跃在省外,而这些省外浙商市场销售的日用商品的70%来自浙江,每年能带动6000多亿元的浙货销售。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浙江依托传统专业市场的先发优势,发展出了一大批网上市场,这些网上市场和传统线下市场互为补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