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禾商的历史文化渊源

嘉兴,是千年古城、运河明珠、革命圣地和文化之邦。早在7000多年前已现人类文明曙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种稻为业,形成了“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后渐为天下粮仓,至六朝,“嘉禾之区”美名已扬四方。宋时粮桑并茂,渔牧齐进。明称“衣食海内”,“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久不衰。

嘉兴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

嘉兴历史上,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开江南运河贯全境,给嘉兴带来灌溉运输之便利。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唐兴航运港口通外洋,渐为“浙西首藩”、“江东都会”。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

水乡文化孕育的“禾商”只是浙商这条大河里的小小支流,灵秀动人,勤劳勇敢,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感恩的心。当代禾商中,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公司董事长任有法,是海宁中国皮革城的总指挥和海宁皮革产业的领头人,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任有法是为数不多的自始至终带领一家专业市场走过16年的企业家,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朱张金,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敢为人先,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在国际皮革市场上成为驰名品牌。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他积极回报社会,累计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超过3200万元。2013年两会,更是带300多件有毒食品到北京揭露危害。

因为独特别致的地理环境,嘉兴人以历史为基础,逐步打下了自己发迹的节奏,没有明显的的大起大落,稳定的发展着。新时代,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禾商去克服,升级。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皮革、化纤、化工等

 

代表商人

步鑫生、任有法、主张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