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融“宁绍帮”及其代表人物
在近代中国金融业呼风唤雨的浙商群体中,主要以宁波人和绍兴人为主。特别是民国时期往往“宁绍”并称,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两地不相上下。[1] 据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调查报告中说:“全国商业资本以上海居首位;上海商业资本以银行居首位;银行资本以宁波人居首位。”可见当时宁波帮银行的实力。
据现有资料统计,近代宁波帮独资或为主合资所办的银行有170多家。
在上海开埠后,钱庄业受到外国银行的倾轧,生存发展出现危机。此时,甬籍金融家一方面在钱庄业内部进行改革,如实行庄票制度、票据清算额汇划制度以维持其支柱地位,另一方面努力向银行业渗透。参与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筹备的,宁波帮人数最众,后在此行中占有多数商股。此后,上海宁波帮又先后合力设立了十几家新式银行。
当时我国几大商业银行,如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等均有宁波人投资和经营。其中四明、通商、垦业基本均由宁波人居主导地位创办和经营。如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创建于1908年,12个发起者均为宁波人,是宁波人独资创办的一家商业储蓄银行。除创办最早的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及大清银行(1904年)、交通银行(1907年)三家官商合办银行之外,四明银行是继浚川源银行(1905年)、浙江兴业银行(1907年)之后的我国第三家商办银行。该行在上海宁波路设总行,在宁波、南京、汉口、重庆等地设分行,并发行印有宁波四明山图景的兑换券。
据《上海钱庄史料》有关记载,自鸦片战争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宁波帮在上海钱庄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1858年上海城区和租界约有120家钱庄,其中大钱庄多为宁波商人所开设。清末,在上海的9大钱庄中,宁波人投资经营的就达5家,分别为镇海方家、李家、秦家,慈溪董家。1889年筹设上海北市钱业会馆的7名主要发起人中,宁波帮占6位。至1903年,上海南北市钱庄共82家,其中甬籍22家。1912年底,上海南北市钱庄仅存28家,其中甬籍11家。
除创办银行、钱庄外,宁波商人在证券、保险、交易所、民信局、信托公司等当时新兴的金融行业中更是独占鳌头。[2]1920年,虞洽卿、盛丕华等创办上海第一家华人自办的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1年,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中易信托公司成立,朱葆三担任董事长,俞佐庭等人亦任显职;1936年,慈溪人孔颂馨创立东南信托公司。保险业中,宋汉章出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近20年,堪称保险业的元老;由宁波商人创办或经营的华兴保险公司、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四明保险公司、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等保险企业,在中国保险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上海开埠至1937年,宁波商人在沪地先后开设或出任经理的重要钱庄、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就有105家。即使在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后的1941年,宁波人在上海经营的钱庄仍有11家,银行17家,证券交易所14家,保险公司5家。由此可见,宁波帮在上海金融业界资力雄厚,执上海金融业之牛耳。
所以,金融业是宁波帮的主业之一,而甬籍银行家是宁波帮群体的主力。如严信厚、叶澄衷、朱葆三都是最早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总董。朱葆三还是1912年孙中山创办的中华银行的16个董事之一,后曾任董事长。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二、三任华人总经理分别为陈笙郊、谢纶辉、傅筱庵,该行一直由宁波帮掌控。叶琢堂为中央信托局局长、四明银行总经理、中国农民银行总经理。胡孟嘉曾任交通银行总经理。盛竹书曾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四明银行发起人为李云书、虞洽卿,由周晋镳任总董、陈薰为总经理;其后,孙衡甫、俞佐庭均曾任该行总经理;秦润卿曾任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可见四明、垦业是清一色的宁波帮银行。刘鸿生曾任中国企业银行董事长,李咏裳曾任恒利银行董事长,竺梅先曾任大来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其他小银行负责人则不计其数。宁波人还创办了上海钱业公会、上海银行公会等金融界同业公会并长期身居要职,其在当时金融界的领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宁波人通过经商办实业到参与发展金融业,再转回来支持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民族金融业在外强入侵、内患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
同时,促进了上海金融及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南北市钱业会馆的董事以宁绍人为多,如北市钱业会馆历任董事24人,已知为宁绍商人者即有11人。美国学者苏珊·蔓恩·琼斯甚至指出:上海的宁波帮含义在19世纪60年代时,已经不仅是指一般性的同乡集团,而且也包括了行业性的钱庄业。秦润卿也曾说:“在清季叶,钱业中之宁帮领袖,初有赵朴斋、张宝楚、庄尔芬、冯泽夫诸君,继有袁联清、李墨君;绍帮中初有经芳洲、胡小松诸君,继有陈笙郊、屠云峰、王冥生、谢伦辉诸君,皆一时人选,备孚人望。”民国时期,宁绍帮仍控制着上海钱庄业。[3]1921年上海有69个汇划钱庄,其中54个属于宁绍帮,约占总数的78%;1933年上海有72个汇划钱庄,其中宁绍帮占53个,约占总数的74%[4]。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云:“清代钱庄,绍兴一派最有势力,[5]当时阻止票号势力不得越长江而南者,此派之力也。”绍兴帮钱庄多以经商起家,转而开设钱庄,占据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优势,凭借手中财力,到绍兴等地收购老酒、茶叶、丝绸、锡箔等商品,经上海转运出口,资本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绍兴人董庆章,在沪、杭、甬等地经营丝、茶、典当,积资累万,先后在绍兴开设镒源、镒康、明记钱庄;同治、光绪年间绍兴人张广川,“其先人以生意起家”,“绍兴之开店铺者,多行其资本”。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因此云,绍兴帮钱庄“性机灵,有胆识,具敏活之手腕,特别之眼光。其经营商业也,不墨守成规,而能临机应变,故能与票号抗衡,在南中别树一帜”。
据《杭州的钱业》记载,民国6年(1917),杭州钱业股东人数和投入的资本额中,绍兴帮分别占有45%和42.9%。《上海钱庄史料》则指出:民国10年,上海有钱庄69家,绍兴帮占38家;民国22年,上海有钱庄72家,绍兴帮占37家。可见绍帮钱庄的势力之盛。[6] 表1-2 浙江近代(民国)金融业部分代表人物(按出生顺序)
[1]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十六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 汤中山.近代“宁波帮”与金融业[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 (3) [3] 黄逸平.近代宁波帮与上海经济[J].学术月刊,1994 (5). [4] 张守广.论宁绍帮商人经营的钱庄业[J].宁波大学学报,2009 (4). [5] 绍兴帮金融家中尤以上虞为盛。民国期间上虞籍人士在沪杭甬汉等地从事钱庄、银行等金融业的多达数千人,其中作为股东或担任钱庄和银行经理、协理以上的骨干人员有近百人。出现了以经纬、经元善等为代表的经氏家族,以陈春澜、陈一斋为代表的陈氏家族,以田祁原、田时霖为代表的田氏家族等金融业家族。其中陈春澜在上海先后创办永丰、寿丰、兆丰、五丰、宝丰、厚丰、和丰、溢丰、志丰、鸿丰、春丰等钱庄,并担任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任华人总经理,成为绍帮钱庄的杰出代表。田祁原曾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中央信托投资公司发起人、董事长。
[6]有研究认为,绍帮钱庄的崛起与广泛分布的绍兴师爷不无关系。一则居于要津的绍兴师爷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和成本较低,二则师爷的日常工作即与钱粮相关,精通实务,属于传统社会的经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