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海外浙商的创业史和全球布局

“四海之内,皆有浙商兄弟。”游牧性是浙商的突出特征,“走得远、出去多、分布广”是浙商区别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显著标志,也是浙商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商帮群体的重要因素。从17世纪开始,青田人就开始漂洋过海不远万里到异国他乡谋生。如今浙商分布于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浙江文化的使者。早期,水是浙商走向世界的脚;而今,故乡的情成了回家的翅膀。海外浙商与家乡的友好互动越来越频繁。
          据2009年浙江省侨情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50余万,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归眷有近150万,以职业划分,从事工商业的海外侨胞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海外浙商”是浙江华侨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经济力量。“海外浙商”的核心内涵是指侨居在海外,主要从事手工业、工商业和贸易等相关经济活动的浙江籍华侨华人和在海外创业的留学人员。“海外浙商经济”主要是指以“海外浙商”为市场主体的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总和,包括海外浙江籍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创办的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市场,以及浙江省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创办的产业和留学人员在海外的创业。由于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海外浙商经济的发展过程可谓筚路蓝缕、曲折跌宕。
          海外浙商的原籍地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浙南地区,含温州市及与其相邻的青田县(原属温州地区,现属丽水市);浙东地区,含宁波和舟山。其余地区也有一些分散的侨乡。
       青田是浙江省著名“侨乡”。目前,25万青田籍华侨的足迹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人是海外浙商的先头部队,大约300多年前就开始不远万里到海外谋生。
浙商闯天下大致有过两个高峰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大批青田人出国,并带动文成、永嘉、瑞安等温属地区的大批人员出国,二三十年代浙南侨乡形成。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华侨人数大幅上升。青田县1988年出国1万人,1998年就达到了8万;温州地区改革开放后,每年出国人数在5000人以上。
       新中国成立前,出国的浙江籍华侨以文盲、半文盲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教育程度相应提高。
       根据不同时期海外浙商经济发展的因素、速度、规模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一是起步发展阶段(古代至1949年);二是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四是提升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从地理区域上看,原籍浙南的海外浙商和原籍浙东的海外浙商,经历的发展阶段也并不相同。
       浙南籍华侨经济,经历了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的演变:以拎卖业为主的小商贩经济向中餐业、皮革业、服装业为支柱的坐商和国际贸易经济转变;坐商和国际贸易经济走向较高水平,形成中国城等专业市场,并在国内投资、参与建设,开始向现代化转变,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浙东籍华侨经济,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轨迹大致是:古代海外贸易,近代契约华工、船工和“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等多元化发展,现代工业、高科技产业、航海事业获得高水平发展。
       这些活跃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的近150万浙商中,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大致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如下。
      (一)欧洲浙商:海外浙商大本营    欧洲是浙江商人当前在海外投资创业最主要的目的地,历史长,人数多。其中最早的是青田华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代。据1935年英文版《中国年鉴》记载,“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经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这是浙商前往欧洲之肇始,形成了浙商在欧洲以拎卖摆摊为特征的小商贩经济。一战期间,又有一批青田华工赴欧,他们在战后大多留下来加入了小商贩队伍,这一时期的青田人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收入不稳定,生活没有保障。
       经过长期的艰辛打拼,到二战前,旅欧华侨中开始有少数小商贩积有微资,与他人合股或独资创办小商店、小餐馆、小公司、小工厂。二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在欧浙商又进一步壮大,纷纷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馆、皮革、百货等实业。
       改革开放以后,在欧浙商投资的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他们经营的餐饮业、皮革业和服装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档次进一步提升,在市场上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他们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涉及外贸、金融、房地产开发(包括建中国商品城等)、化工和高新技术等多种产业领域,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地区,把生意做到美洲等世界主要市场。
       目前在欧浙商共计约有五六十万,主要集中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平均都在10万人以上,其中60%一70%是温州籍和青田籍。虽然整体上浙商在欧洲大都是个体、家族经营的小企业,但是也出现了第三代、第四代旅欧浙商规模化、高端化、集团化和国家化发展的趋势。
       1978年,13岁的温州丽岙(当时属于瑞安)人黄学胜来到了法国。他的父母在法国开中餐馆,而他则一边学语言一边打工,从开皮包、服装等专卖店做起,继而从事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最后转行做商业地产。2003年黄学胜离开里昂来到巴黎的欧贝维利耶市,筹资收购了一个濒临倒闭的法国灯具厂,同时大胆贷款,低价吃进了一批店铺、仓库,由此走上地产之路。2008年,黄学胜创办的欧华集团借力金融危机逆市发展,成功登陆泛欧交易所创业板,由此成为首家上市的欧洲当地华人企业。这标志着浙商在欧洲向集团化、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发展。
       (二)美洲浙商:浙商创业新大陆    浙商到达美洲是从近代开始的。新中国建立后,前往美国、巴西等国家的浙商大部分是从港澳台地区中转去的,还有一部分是从欧洲转徙,直接从祖国内地移居的很少。改革开放以后则主要是从大陆前往。
       目前,在美国的浙商总人数约为4万一5万人左右。在美国的浙商中,主要分为原籍浙南的温州、青田人,以及原籍浙北的杭州、绍兴人。
       1967年出生的温州籍浙商王珏,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已经在美国打工。1986年,还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王珏随家人一同移居到了美国。他从到中餐馆打工开始,后又至纽约布鲁克林大学主修会计专业。期间,他去一家犹太人开的服装进出口公司做经理助理,1993年被公司任命为公司的全球采购经理,经过锻炼后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贸易公司。
       2000年,王珏几经周折,终于从美国花旗银行手中收购了一家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生产美国军用飞机起落架等飞机零部件的工厂。之后,在军工厂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他的投资领域已涉及建造大型连锁酒店、商业办公楼及豪宅别墅等。
       而当时已经41岁的梁道林,在1989年放弃国有企业——浙江塑料机械总厂厂长助理的岗位,飞赴加拿大创业。他从伐木工人起步,结合工作需要和自己在国有机械厂工作的经验,开发了树苗保护装置设备,尔后在美国注册了中国铸造、中国再生森林等企业,并担任杭州同乡会会长,为浙商发展服务。
       南美洲近年来也是海外浙商创业的热土,首位海外风云浙商获得者郭胜华便是南美洲浙商的典型。1956年,郭胜华出生在浙江省青田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1976年,在他20岁那年,郭胜华前往祖父和父母先后经营过小生意的法属圭亚那省会卡宴市,从青田到法属圭亚那,相隔30个小时的飞行距离,这是故乡与他国的距离。在他要出发时,众多乡邻和小时候的玩伴都来送行,他说出了“挣到10万块钱,就回来当村长,带领大家致富”这一豪言壮语。在1976年,10万块钱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但现在的他早已是亿万富翁,没有回到青田当村长,却帮助亲友们纷纷移居法属圭亚那,在法属圭亚那当上了海外的村长。
       在法属圭亚那,祖父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钟表店,父亲在祖父的基础上增加了照相的业务。秉承了父辈创业精神的郭胜华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业务,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对于商机有着敏锐洞察力的郭胜华发现了在法属圭亚那经营中国商品有着良好的前景,于是他在法属圭亚那首府卡宴市创建了第一家专营中国百货批发零售的“友谊百货商店”。当友谊商店走上正轨之后,市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自己成功后,郭胜华马上想起了家里的亲朋好友,于是把他们都带到了卡宴,让他们跟着自己安心创业。一批批父老乡亲在他的带领下走出了国门,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当父老乡亲来到卡宴开始创业时,深知创业不易的郭胜华总是对那些有困难的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初到卡宴,很多人由于不会法语,没有办法尽快融入当地生活,郭胜华就为他们无偿地提供住宿,组织法语培训班,为他们在那里安定下来做各种努力。他还为他们安排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等到安定下来具备一定条件以后,他又扶持他们开店经商,资金、货源、销售渠道,经商的方方面面他都考虑在内,为了帮助老乡们创业,他不惜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就这样,郭胜华在当地华人圈里越来越有威望,成为了当地华侨的主心骨,每家每户,不管大事小事,都要郭胜华出面帮忙。就这样,他俨然成了当地青田村的村长。在郭胜华的带领下,卡宴市的浙江华侨中有不少发家致富的,在卡宴市的600多家商店中,有400多家是中国人开的,而其中又有大部分是浙江人在经营,浙江人中尤以青田人居多。看到大家一个个富裕了起来,郭胜华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三)亚洲浙商:历史悠久地利之便    亚洲,是浙商前往和形成最早的地方,据文献记载,从唐朝开始,浙江商人就是移民海外的一支劲旅。当时浙江有名的大商人张支信、李邻德、李延孝、李处人等人纷纷加入对日贸易行列,多次往返于明、温、台州和日本之间,也在日本长期居留贸易。到了宋代,浙江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浙江商人进一步走出国门,远通高丽与东南亚地区,打破了以往几乎单一流向日本的局面。
       旅日著名爱国侨领林三渔(1902-1987),浙江青田仁庄乡罗溪村人,一生爱国,至死不渝,先后为青田中学、罗溪小学、华侨中学、中山中学、丽水师专、温州大学捐资助学。他还捐助了青田中学三渔礼堂、华侨饭店、太鹤公园、广播电视局等项目,被尊称为青田的“陈嘉庚”。
       1998年,年逾不惑的温州商人陈志远在国内经营失利,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只身一人闯荡迪拜。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开办了“中国商品城”“志远鞋城”“中国轻工城”“中国汽配五金城”等中国商城,不仅为中国的制鞋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同时也带动了迪拜的物流、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迪拜的经济繁荣。
       (四)非洲浙商: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制造业和轻工业不发达,很多产品依赖进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各种优惠政策。近年来,非洲逐渐成为浙商境外创业投资的新目的地。
       (五)澳大利亚浙商:新浙商海外创业乐土    就单个国家来说,澳大利亚可能是浙商除欧洲主要国家以外人数最多的创业和投资目的地。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资本市场宽松,因此是世界上两大投资移民天堂之一。
       目前,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有72万,浙江人更是超过10万人,大部分是投资移民新浙商。浙商企业大约有6000家,总体特点是以中小型企业和服务性公司为主,数量大,规模小。
       与欧洲、美洲、亚洲,甚至较早在澳洲创业的老一代浙商靠双手和勤奋打天下不同,澳洲新浙商不少都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博士、硕士、本科毕业后赴澳创业,或留学毕业后留下创业也很常见,“80后”的年轻创业者甚至占了半壁江山。
       1990年,新闻专业毕业并在国内担任主持人的陈静,辞去电台主持人工作只身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淘金。她从公司白领做起,后利用袋鼠皮制造高尔夫手套并注册“袋鼠王国”商标。又加盟丈夫公司,担任亚太集团(ASIPAC GROUP)董事局副主席、亚太影视传媒董事长,拍摄制作了多部有影响的电视系列片。1996年,陈静还发起在澳洲创建浙江侨民联合会。陈静本人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太平绅士”荣誉。
       (六)港澳台浙商:海外巨头密集地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为避时局剧变之冲击,宁波帮大举向香港和台湾转移。
他们主要进入纺织、服装、木材等制造业,同时广泛涉足航运、金融、贸易、建筑、地产、影视等领域,有力促进了香港、台湾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海外浙商经济发展的一个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宁波帮总人数超过30万人。宁波商帮在海外创造的业绩,举世瞩目。世界船王包玉刚和董浩云,全国政协副主席、实业家、著名学者安子介,影视大王邵逸夫,台湾地区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昌期,台湾水泥大王张敏钰,棉纱大王陈廷骅,电子大王邵炎忠,钟表大王李惠利,毛纺大王曹光彪,棉花大王商学鸣,地产大王张济民,化工巨子朱绣山,春卷大王范岁久等人,都是名震一方的宁波巨子。
       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十大富豪中,宁波帮商人占有三席;在八大世界船王中,有两位是宁波帮商人;在美国十大华人财团和日本十大华侨财团中,宁波商人各占一席之地,威震海外。
       台湾半导体教父、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宁波,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董事长,有“芯片大王”、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称。
       大陆首家台资上市公司创办人陈和贵,生于1926年,东阳市南马镇下格村人,1949年随军去台湾,1966年创办国祥冷冻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启岛内制造大型冷冻空调设备的先河。1992年,陈和贵在绍兴上虞投资700万美元创建浙江国祥制冷,2004年,国祥制冷成为大陆A股首家台资上市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