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刘家”——刘墉、刘锦藻、刘承干

刘镛(1825-1889),字贯经,南浔人。祖籍上虞,高祖刘尚贤于清康熙初年迁居南浔。父刘焕章,有三子,刘镛最小,因此发迹后人称刘三东家。曾任南浔浔溪书院山长的汤寿潜在《刘通奉家传》中说,刘镛“少学商于绵绸布肆。年余,闻其师岁入仅百千①,以为此不足起家。去入丝肆②,五年,尽通其奥。又去与里人合资设肆市上③。方是时,欧洲诸国开商埠于上海,大购湖丝,岁出口八九万包。业是者赢获过当,不数年而业大起”。后刘镛又与邢赓星拆伙,独资在上海阜安里设刘贯记丝号,与洋商直接贸易,出口为主。做丝行发家后,刘镛又转而经营盐务,在扬州设盐场,使刘家成为了江苏淮盐的大盐商。
       此外,他还经营典当行业,有当铺29家;在各大开放口岸开发房地产,如上海整条同孚路、福州路的整条惠乐里及景云大楼等,都是他的产业;在通州设垦牧公司,大量兼并土地。到光绪年间,刘家的财富已经成为“四象”之首。刘镛富冠乡里,又多有善举,热心社会公益,得到了朝廷的褒奖,圣旨恩准在家庙中建造积善牌坊,赐“乐善好施”题词。后又获钦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恩封通奉大夫。
       刘锦藻(1862-1934),原名刘安江,字澂如,南浔人,刘镛次子。光绪元年(1875)中秀才,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进士及第。刘锦藻子承父业,新设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和码头,投资创建南浔浔震电灯公司,开设刘振茂绸缎局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抵制英美掠夺苏杭甬铁路和浙赣铁路权,与浙江士绅们在上海集议,拒绝英美借款,创办浙江铁路公司,在浙江自建铁路。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抵制外国银行侵占金融市场和地方经济,倡议浙江铁路公司集资100万,在杭州创办浙江第一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他还十分关注教育和慈善事业。民国5年,他在积谷仓内创建了孺嫠小学,这是一所正规的私立初级小学,供孤苦儿童免费入学。民国18年,他把孺嫠小学归并入南浔中学,开办南浔中学附属小学,还捐款5000元作为基金。他还在老家刘氏义庄置庄田,设家塾,从庄田收益中提成作为兴学经费,供本族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锦藻向清廷出资助赈山西灾难,依例授候补四品京堂。同年,他写成了《续皇朝文献通考》400卷进呈,受赏内阁侍读学士衔。刘锦藻还依南浔西南郊的挂瓢池建了著名的私家园林小莲庄,目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承干(1881-1963),字翰怡,号贞一,南浔人,刘锦藻之子,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赈灾中捐银3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品京堂。刘承干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又长于古籍版本知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藏书。民国9年至13年,刘承干辟地20亩,耗金12万,在小莲庄鹧鸪溪畔建成藏书楼。光绪死后,刘承干捐款在崇陵植树,宣统皇帝颁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因此,刘承干就命名他的这座藏书楼为:嘉业。嘉业藏书楼有不少国内珍稀的孤本和善本,《嘉业堂丛书序》中这样写道:“诸藏书家多佚出之本,无不归之,收藏遂富甲海上。”刘承干不但藏书,还自己刻书。他刻书态度严谨,第一步刊印前,都要请名家学者校雠,然后才开印。印成后,再校订。凡是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因此嘉业堂所刊之书,无不精美典雅。刘承千刻书,多半都是送给学人,而不是为了赢利。鲁迅先生曾在《病后杂谈》中写道:“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④但1933年刘家逐渐开始败落,刘承干不得不变卖藏书。抗战期间,嘉业堂的1300多种明版善本和30余种手抄秘本,就由郑振铎和徐森玉介绍,出售给了当时的中央图书馆。
①单位是铜钱。
②邱启昌丝经行。
③与邢赓星合资设正茂丝经行。
④刘承干一生痴迷于学术、收藏和刻印古籍,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傻公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