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成为南浔丝商崛起的契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东南五大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上海因此迅速崛起。1844年,上海仅有英国和美国洋行11家。到了1854年,短短10年的时间,上海的外国洋行已经增加到120多家。上海就此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尤其是生丝的对外贸易,美国人马士①曾有一段话:“就丝来说,把贸易局限于广州一地的束缚放宽后的效果更是显著。中国产丝量最大―在差不多是当地的全部产区—一而且质量最好的产区,都是在一个一百英里稍长一些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东北端便是上海,因此,在内地税方面即使占不到什么便宜,产品都流向这个口岸。上海立刻取得了作为中国丝市场的合适地位,并且不久便几乎供应了西方各国需求的全部……”在他所著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一书中,有一份1844-1853年上海和广州生丝出口量的对比(见图1)。可见彼时,上海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丝绸对外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外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根据经济学家汪敬虞研究,在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1845-1850年间,生丝出口骤然增至15000担左右,之后逐年递增,1875年为79000担,1895年为110000担。这些生丝基本上都出自浙北地区农村手工土丝,其代表就是著名的湖州“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最重要的产地在距离上海不到200公里的湖州南浔。南浔产丝的起源非常早,可一直上溯到距今4700多年的钱山漾文化。自南宋淳祐年间南浔立镇以来,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更是日益发展,有了“湖丝遍天下”的说法。
据记载,南浔七里村民在明洪武年间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年间又对育蚕、植桑、缫丝等技术进行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三绪脚踏丝车等,使得七里丝拥有了白、净、柔、韧等优点,也成了湖丝的代名词。此后,七里湖丝声名鹊起,当时杭、嘉、湖、苏所产的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至清初雍正年间,为了使名字更加雅致,七里丝取近音,改名为“辑里丝”。清道光五年(1825)后,有南浔丝商组织湖丝运往广州卖给外商,再由外商运往欧美各国转销,获利甚丰。②1851年,南浔“辑里湖丝”还荣获了首届世博会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上海开埠后,南浔因为地缘优势,辑里湖丝可经水路就近船运到上海直接卖给洋行,运输路程比之前到广州缩短了十分之九左右,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然微不足道。这大大刺激了辑里湖丝的出口。据上海、南浔、震泽③三地丝业公会综合辑里湖丝出口的有关资料表明,1880年南浔生丝出口16000多担,震泽出口5400多担,两地合计达21400多担。而《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显示,1880年全国生丝出口总量为82201担。仅以上两地的辑里湖丝出口量就占到了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多。如再算上双林镇“头蚕丝市、二蚕丝市之大,市日出万金”等的盛况,有资料估计,当时辑里湖丝的出口量可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加之“以低价向农民购丝,以高价售之于上海之洋行,一转手间巨富可以立致”,南浔及其附近乡镇的一些经营得法的丝商都迅速发家,一个财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业集团―浔商在短期内迅速崛起。
民国5年(1916),南浔商会成立。而此前,早在咸丰十年(1860),南浔丝商陈煦元就在上海发起成立丝业会馆,凸显了当时南浔丝商在上海丝商群体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在清同治四年(1865),南浔丝商曾建立了自己的同业组织―丝业公所,“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为职志”。
①马士(1855-1934),美国人,晚年入英国籍,曾在中国政府供职30多年。1910年至1918年间,出版三大卷《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②据刘锦藻《续文献通考》,“吴兴辑里丝经尤驰名欧美,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道光五年(1825),盛时,岁销五六万包,每包丝1200两合80斤,经1500百两合100斤”。
③震泽,隶属江苏吴江,与南浔接壤,亦盛产辑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