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张颂贤、张增熙、张增澄(张静江)
张颂贤(1817-1892),字竹斋,祖籍徽州,祖上在康熙年间迁居南浔。张颂贤最早由丝业起家,开设恒和丝经行,聘请丝通事,权利经营辑里丝的出口业务。致富后,又改营盐务。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沿海比较动乱,盐商们纷纷抛售手上的食盐引票。张颂贤趁机廉价购进杭州大盐商朱恒源的十万引票,把朱恒源过户为张恒源,其他盐商有转让引票的,他也都全部收并,因此成为引商大户。与刘镛不同,张颂贤经营的是浙盐。他看到当时生丝出口越来越难做,索性转而专心经营盐业。他在上海九江路大庆里设了总管理处,称为恒源总账房,由外甥李惟奎担任总经理。除了占有浙西大部分的引盐权外,张颂贤逐步控苏南五属①等府属引盐权的大部分。
此外,还在苏南、浙北及皖南等地设有经销处,称为盐公堂。盐公堂设盐廒,各家酱园要销售食盐,必须先去盐公堂开票付款,然后凭提单到盐廒提货,利润十分可观。由于垄断了引岸范围内的食盐运销,张颂贤也顺理成章地垄断了腌腊业和酱业的用盐。此外,他还在本地搞起了盐对食品的加工利用,在南浔开办了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泰等多家酱园,这些酱园在外地还有分店,经营造酱,做酱油、辣酱、酱菜及腐乳等产品,后又扩展到腌腊加工业务,几乎垄断了南浔方圆50里内各乡镇的食盐和酱制品的批发和销售。通过丝盐业经营的积累,张家又在老家徽州和江苏常熟等地,大量购买庄田。此外,张家还开展多种经营,开设当铺、钱庄、通运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房地产等。经过多年经营,张家家业日益壮大,在南浔“四象”中的实力仅次于刘家。光绪十八年(1892),张颂贤病故,终年76岁,恩封资政大夫,户部贵州司郎中。
张增熙(1875-1922),字弁群,号查客,南浔人,为张颂贤长孙。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科举考秀才,因突发眼疾,中途退场,辗转求治无效,左眼几乎失明。后出国访求良医,继而考察了欧美教育,接受了新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增熙眼疾康复回国,在南浔自家住宅的东面,办正蒙学社,试图改造旧学。办学五载,因不符当时的学制而停办。后张增熙为开创妇女教育,实现男女教育平等,仿上海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利用原正蒙学社的校址,办起了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女校―浔溪女校。鉴湖女侠秋瑾也曾在此任教。张增熙还曾在白鹇兜办过阅报社,光复后迁址到东大街,后由他人接办。
张增熙精擅书法,他的书法与另外一位南浔人金绍成的国画一起被称为清末民初浔人的书画“双杰”②。因为二弟张静江③的关系,张增熙还与孙中山有交往,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在工商业方面,张增熙曾在光绪末年创办浔溪绸厂,试图振兴丝绸工业,但不久即停办。此外,张家在上海、纽约、巴黎、伦敦开办的通运公司,都由张增熙任总经理。
①苏州、常州、无锡、镇江、太仓。
②张颂贤长孙,张静江堂兄张石铭(1871-1928),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也是张家代表人物之一。张石铭是中国第一代从事外贸的商人,生平爱好金石碑刻和奇石玩赏,为近代收藏巨子,也是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捐资者之一。
③张静江内容在第八章“民国时期浙商的观念和实践”中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