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商)俱利:湖商的历史文化渊源
湖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古以来,农桑繁茂、经济发达、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丝绸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嘉兴和湖州长期融合为一府一地,期间也经历多次分分合合,1983年嘉兴和湖州被分设为两个地级市。所以,湖州与嘉兴地理特征和人文内涵颇多相似之处。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名因湖成,业因湖兴,文因湖昌,人因湖慧。太湖水所给予的天地造化,孕育了一个“山水清远、农商并重、崇文重教、柔慧通变”的文化湖州,使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清丽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有“地方好、文化厚、生态优、基础稳、社会和”等优势,成为吴越文化交流融会之地,成为以湖笔文化、赵(即赵孟頫)体字、吴(即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以陆羽、《茶经》、紫笋茶等为代表的茶文化胜地,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发源地,独具特色,影响深远。湖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明体达用、崇文重教、兼收并蓄、灵秀柔韧”的传统人文精神,使各种文化积淀得到集中体现。
湖州历史上以两宋时期最为繁盛,湖州粮食产量增长迅猛,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农业的发达,能够提供充足的剩余产品——商品粮,供给专门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者,这为专业化分工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从宋代史籍中可知,“男耕女织”的家庭内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农民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连续性和自给性生产模式仍为普遍。而水乡南浔以一乡一镇之弹丸之地,财富之盛竟可敌国,创造了丝绸之府的另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