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旗帜”——鲁冠球
青年农民的梦想
1945年,在浙江萧山钱塘江畔一个普通农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日后被美国《华尔街》杂志称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的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青少年时代的鲁冠球不甘心像祖辈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工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初中毕业辍学后,他便创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因被有关人士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 000元欠款。
1969年,痴心想当工人以改变贫困命运的鲁冠球,又带领6个村民,筹集4 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生产农机具。这次鲁冠球吸取了教训,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这便是万向集团公司原形。在这段时期,鲁冠球就是靠作坊式生产,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在一无足够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谁也没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昔日的集体性质的小铁匠铺发展成了拥有60亿资产、30多个全资或控股经济实体,实现了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万向集团,而鲁冠球这个当年一心想改变命运的青年农民也成长为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国际化”道路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开始腾飞的火红年代。鲁冠球这时也开始调整战略,放弃“多角经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企业开始进入“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
鲁冠球为万向集团制定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策略:致力于专业化生产及开拓国际主流市场,在专业市场取得领先优势。1979年起开始专门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万向集团也由此得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万向集团立足于制造业,虽然万向节不属于很有吸弓l力的产业机会,但是鲁冠球一直立足于这个基础。制造业没有太大的风险,并且过去三十年恰好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逐渐显现的三十年。
到了1983年,由于发端于19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承包责任制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各地推广引进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鲁冠球用自家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做抵押,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他在承包的第一年,即超额完成承包任务154万元。三年承包期间,鲁冠球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但是,鲁冠球没有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他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学历就只能生产农机产品,没有知识也就只能停留在发展国内低层次的消费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深地映在了鲁冠球的头脑里,要想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赢得科技的竞争才会赢得市场的竞争,而只有赢得人才,才会在市场中横行无忌。
于是一大批被优厚的待遇吸引,从全国各地商调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走进了万向;定向培养的大专生走进了万向,同时,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厂外专家顾问团,也定期走进万向做咨询。就连鲁冠球自己也走入浙江大学举办的现代化管理学习班,每个星期都会从萧山赶到杭州市区的浙大参加学习。
1984年,当国内的绝大部分企业还在拓展国内市场时,万向就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迎接到了它的第一位国外客人,这件事情也成为万向集团发展旅途上十分关键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多方共同的努力,代表美国行业排名前三位之一的舍勒公司的客商终于跨过钱塘江,出人意料地留下了3万套万向节定单,同时也成就了万向集团的国际发展道路。
当年8月,也就是万向生产的第一批3万套的万向节被风光地出口到大洋彼岸,当年就创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第一的成绩。
“本土化”经营
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万向集团在美国成立万向美国公司的申请。在美国万向倡导“本土化”经营,包括管理本土化、市场营销本土化及资本运作本土化。
拿管理本土化来说,万向集团在海外的公司,全部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管理。公司财务账目、法律事务等,都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承担,以求得到客户的信任,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
用人方面,鲁冠球依然按照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优势,融合美国本土化运作的观点,大量运用美国本地员工,虽然成本高,但这种本土化的作风使万向美国公司在当地迅速成长并被人们逐渐认可,现今已经成为在美国中西部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
鲁冠球和万向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阎。采取了“以股权换市场,以设备换市场,以让利换市场,以无形资产收购” 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l8家公司。
走向国际的战略不仅扩大了万向的国际市场份额,更为其融合国际市场以及利用国际资源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抓紧一切机遇都不放过的经营思想使万向在1997年获得了美国通用公司的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配套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接着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也相继成为了万向直接或间接的配套厂。鲁冠球认为:“凡事能够亲身经历,固然是一种积累,但是,别人的经验更是一种资源,善于学习便是一种财富。”吸取汽车巨头们的宝贵资源为万向所用,是一件他早已梦寐以求的事情。通过与通用、德尔福的配套合作,从外方较真每一个细节的工作态度中,鲁冠球要求自己与员工不断改进工作,吸取外方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001年l1月10日,举世瞩目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啥开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l1日,石广生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字。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加入世贸组织,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鲁冠球说,面对入世,万向的危机感很强,打仗之前先要把自己的身体练好。在企业里面,他采用了“三淘汰四提高,即:淘汰落后的产品、设备、人员,以高投入引进高精尖设备。以高素质人才生产高档次产品。”
鲁冠球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资源要进行重新分配,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海外市场的资源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分配, 而中国尚未分到,趁这个时候,中国有许多资源可以分配给世界,同样,世界上有许多中国缺少的资源也可以分配给中国。中国能不能分配到,分配合不合理,就需要你去了解它、先期进入。
对于入世来势有多凶,鲁冠球说他还很难估量。但是,“担忧没有用,关键是实际行动。”他说,狼来了要与它共舞,要有本事,要熟悉“狼”性。“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不是来支持我们发展的,是要来赚钱的,只要你对他有利,不但不用怕,人家还需要你。从怕到不需要,再
到人家需要你,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
因此,中国的企业家要面对入世,全球经济一体化,当务之急,应该好好找差距,回过头来好好补课。只有提高自己,才能与国际公司较量。用鲁冠球的话说:“这个时间不是5年,我看10年、20年。消极悲观只有死路,千万不要等、靠,持观望态度,做旁观者。”在鲁冠球看来,入世后,万向最需要补课的地方,一是要有跨国意识,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形成一批跨国型人才,懂得国际性管理,同时招收国际型人才,要用好、留好,为社会贡献一批高级人才。看来面对WTO,鲁冠球最大的“饥渴”还是对人才的需求。
在鲁冠球看来,入世后,万向最需要补课的地方,一是要有跨国意识,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形成一批跨国型人才,懂得国际性管理,同时招收国际型人才,要用好、留好,为社会贡献一批高级人才。看来面对WTO,鲁冠球最大的“饥渴”还是对人才的需求。
要在全球化的新坐标系里找自己的位置,鲁冠球认为,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配角,融合到产业发展中去。“融入了,生命就活了。”
高科技产业是鲁冠球和万向集团一直以来关注的项目,而意欲用lO年时间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硅谷”也是鲁冠球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2002年,万向集团投资开化县浙江硅峰电子有限公司,让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浙江硅峰”三十多年生产硅单晶的先进技术合二为一,加上开化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优势共享,可谓产业“双赢”。业内人士认为,万向集团的介入,也将推动开化的硅单晶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