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厂长的独创精神激励故土30年 步鑫生改革激活嘉兴一池春水
1983年,《人民日报》登载了《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的报道,并配了编者按:“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全国上下引起了一场“步鑫生大讨论”,海盐衬衫总厂改革的事迹迅速走向全国,成为新中国企业改革史上的重要符号。改革“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改革“铁饭碗”的用工制度、改革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步鑫生早年的创举,在如今看来已不再新鲜。但在改革初期的语境下,一个改革者要跳出旧有体制,打破常规,创新改革的精神依然是今天所稀缺的。
“我步鑫生能成为一名改革先行者,是党和政府,是历史给我的。我的名字、我的所有物品都不是我个人的,而属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属于家乡人民。”这是2014年6月,已届81岁高龄的步鑫生在向家乡海盐捐献自己收藏的珍贵字画、印石和全部证书、信件等物品的仪式上说的话,话语间依然浸透着改革精神。
在阔别家乡26年之后,步鑫生重回海盐,落叶归根。
虽然曾经如日中天的改革明星已不再耀眼,但是,这位改革创新先锋的激情在嘉禾大地从未退去。
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南湖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秀洲区省级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海盐县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桐乡市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嘉兴人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样本诠释了这片土地创新改革的力量。
试与行:奏响创新改革的强音
“当年的改革是‘逼’出来的,不改革就是死!”步鑫生也很关注当下的改革,在他看来,现在改革创新氛围很浓厚,他欣赏像马云这样很有独创精神的改革者。
不过,他也强调改革需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顶层设计。
在嘉兴,从来就不缺少改革创新。据统计,2010年以来,省级以上批准嘉兴开展改革试点的项目累计达到80项,实现县(市、区)“满堂红”。
在嘉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少平看来,嘉兴30多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
“30多年来,嘉兴不少方面走在了前列,最根本的还是靠改革、靠创新,嘉兴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比如体现乡镇企业、个私经济改革发展标志性的海宁会议、许村会议、对嘉兴产生重大影响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这让嘉兴人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改革领先才能支撑发展领先,只有改革升级才能推动发展升级。”
正如海宁市副市长姚敏忠所言:“改革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这也正是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省试点的缘起。
改革升级有没有真的带动发展升级呢?浙江敦奴时装文化产业园项目的顺利推进,直接受益于海宁率先开展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红利。“我们在工业绩效评价中列海宁企业第二名,为此享受到用地、用能、税费、信贷等一系列政策优惠。”项目负责人介绍,该产业园占地198亩,2014年计划投资8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全部建成后有望实现年产值50亿元。
目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升级版正在嘉兴全市推广,将为引导、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
桐乡自去年启动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改革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桐乡的工业“招大引强”重点锁定以房车、游艇为代表的高端旅游装备制造业,致力于打造“世界房车生产基地、中国房车制造之都”的隆翠房车项目就是成果之一。而该项目所在的桐乡汽车产业园已粗具规模……以旅游“一业驱动四化”,打造桐乡经济升级版,为桐乡绘制了一条独具特色又潜力无限的转型升级路线图。
作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已获批,以这个囊括四大领域、12个大项、33个改革小项的改革方案为蓝图,嘉善希望为全国县域多领域改革探路,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为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再添强力引擎……
“我认为嘉兴争取这么多改革试点,绝不是也不能只披改革‘新外衣’,还戴过去的‘旧毡帽’,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试点而试点,只追求试点量多造声势,而是牢牢把握了一条根本性原则,那就是要紧扣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这关键一招,全力破解制约嘉兴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把嘉兴老百姓的所思、所盼、所想,作为我们改革的方向和动力所在。”朱少平认为,这是改革必须要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闯与干:演绎创新改革的魄力
上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海盐县城随处可见低矮简陋的平房,城市景观贫乏而单调,只有入夜时分,广场西路秀远桥北堍海盐衬衫总厂的4层厂房顶上,竖立的那个大型霓虹灯招牌,给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和亮色。霓虹灯绚丽多彩,“海盐衬衫总厂”6个大字熠熠生辉,周围则是圆圆脑袋、额前飘着三根头发的漫画人物“三毛”等产品标志,不停变幻闪烁,璀璨醒目。
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令人津津乐道,海盐衬衫总厂是这座城市的荣耀地标。
在改革起步、艰难闯关的上世纪80年代,步鑫生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披荆斩棘,一马当先,成为那个时代城市改革的领跑者。他的改革精神和改革实践,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和嘉兴人的骄傲。
时光回溯到10年前。彼时的嘉兴,是全国服装贴牌加工“重镇”。在一个叫洛东的嘉兴小镇,有一家洛东红政服装厂,现在它就是5月初亮相米兰2015世博会中国馆的“馆服”品牌——雅莹。
它隶属于华之毅时尚集团。
雅莹能代表中国时装品牌登顶世博会的舞台,这与它的掌舵人张华明十年磨一剑的品牌意识不无关系。
张华明是从父辈手里接过洛东红政服装厂的,也就是雅莹的前身。
步鑫生的改革实绩,曾经是无数企业经营者的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启蒙课。他自创品牌的广告牌,当年矗立在上海南京路上,这在全国的服装企业里,还是第一家。这条路上,附近只有三个企业的广告牌:一个是日本三洋,一个是中华牙膏,还有一个就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双燕牌。
张华明从父辈手里接过服装厂,就确立了公司要“打品牌”的理念。
“我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更多的是参与市场销售,有6年以上的时间都在北京做销售。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了解大城市、了解消费者,等于了解到了未来中国品牌化服装主导消费市场的特点。所以我们当时就认准,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自己的品牌。”
1996年1月,第一件桑蚕丝制作的雅莹女装问世,迅速在北京、太原、南京、上海等地引爆市场,产品一度供不应求。雅莹二字,从何而来?“因为我们的第一件女装用的就是丝绸,晶莹雅致,很美的名字。”
如今,从高端百货到购物中心,从名店街到机场,再到生活馆,从海南的三亚、海口,西北的乌鲁木齐,再到哈尔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雅莹的店。
“以前世博会中国馆没有指定的‘馆服’,雅莹是第一家,具有里程碑意义。”张华明说。
像张华明一样在行业内扮演着“步鑫生式”的角色,用创新改革的干劲领跑着整个行业的嘉兴企业家还有很多。
海南博鳌,浙江平湖,两座城市相隔千里,本无交集,但一只箱包的出现将平湖与博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新秀集团创始人、平湖箱包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纪鸿都会为出席会议的嘉宾和媒体记者提供会议用包。当大家拎着“悠客NEWCOM”箱包出席各种活动时,这也构成了博鳌会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包为媒,牵手博鳌,今年已是新秀集团连续第8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箱包礼品供应商。“在15年前,我们就认为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要想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就必须摆脱同质化竞争。”施纪鸿说,新秀集团的名字含义是“永远创新,力争优秀”。
评与审:共鉴创新改革的成果
人们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步鑫生、“步鑫生现象”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尽管是非、褒贬、争议之声至今未绝,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是他当时迈出的一小步引来了城市企业改革的一大步。
可以佐证的是,打破“大锅饭”、政企分开、自创品牌……时至今日,步鑫生当年曾经超前的做法,不少已成为通行的经验。
这说明,任何创新改革试点的好与不好都是需要实践检验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不是领导“拍脑袋”和专家“点评”说了算。
企业创新改革成功与否,自然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但是,对于政府推行的改革创新试点好与不好,又该如何客观评价呢?
在嘉兴,创新改革试点做得好与不好,除了领导和专家,还必须得过“大众评审”的关。
一般,大众评审都是出现在一些人气颇旺的赛事选拔中。2014年,嘉兴在评价创新改革试点项目中同样引入“大众评审”机制。
作为嘉兴改革的设计、参与者,朱少平很早就主张引入“大众评审”机制。他认为,改革主要的依靠力量是老百姓,改革成果最终的受益者也是老百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人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的氛围,让基层群众来评价这项改革是真改还是假改,改革有没有改到点子上,改到要害处。因此我认为引入‘大众评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和制度设计。”
回首步鑫生改革之举措,还有多少人会觉得他的改革没改到点子上、没改到要害处?
“大众评审”机制已经在嘉兴开始实践。去年,嘉兴对各地开展全面深化改革考核评价过程中,除了常规性的领导、专家评价外,还专门安排了较大权重的“大众评审分”,通过第三方,让基层,特别是与改革内容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和群众来评价改革举措。
事实上,嘉兴各地在改革攻坚中也自动引入了这一“大众评审”视角。在评估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初步成效时,姚敏忠就非常重视群众角度。他认为,改革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市场主体来说,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充分调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对于政府来说,改革切实改变了政府部门的职能和作风,原来政府工作人员习惯以审批为主、核准为主,现在慢慢转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从社会层面来说,改革让资源利用越来越集约,腾退出很多的土地,同时,减少排污、提升用能效率成为企业的自觉,空气、水等生态环境都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得到了有效改善。
记者手记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5年多时间里,一个地级市能拥有省级以上批准的改革创新试点项目80项,实属不易。
那么,缘何会有如此密集的改革创新试点项目落户嘉兴?自然跟嘉兴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基因分不开。
正如步鑫生的出现一样,这也绝不是巧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正如他一直爱说的:“改革本来没有路,是一块块铺路石铺出来的,我步鑫生也就是其中的一块。”
当年步鑫生的一套“厂长哲学”,今天仍然可以体会到其中充满着改革的激情,应和着市场的需要:办厂方针是“生产上抓紧,管理上从严,经营上搞活,生活上关心”,经营战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不断创新”,分配原则是“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
时至今日,步鑫生的一些“改革成果”依然适用于现代企业。
步鑫生不是理论家,没有成套的改革理论,他的改革,就像安徽小岗村农民不顾禁令搞“包产到户”一样,其实都是从实践出发,从常识出发。
步鑫生的改革创新源于要发展。如此多改革试点项目落地嘉兴,正是党的诞生地在不懈地追求发展。
要发展就得敢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