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胡雪岩

姓名:胡雪岩
出生日期:1823
逝世日期:1885
性别:
字/号:光墉    
职业:实业家

人物生平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居杭州,著名徽商,世称“红顶商人”,有“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之谚。

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膝下无子女,临终前,以钱庄赠予胡雪岩,于是在友人王有龄的帮助下,胡雪岩自开阜康钱庄,与官场中人往来,渐成杭城一大商绅。

庚申之变(1860)是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钓,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年终,杭州城破,王有龄以身殉节,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饷问题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之后,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同治十三年(1874),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胡雪岩虽是一位商人,却不失高义。1866年,他还为左宗棠的西征举借洋款,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书写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碱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有“胡大善人”之美名。

古语有云:“福兮,祸所伏也。”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官场的倾轧所致,实是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光绪八年(1882),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大肆收购蚕丝,企图垄断丝业贸易,却终败北,家资去半;也因此,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钱庄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胡雪岩黯然离世。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