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藏书楼 >> 曝书亭 >> 概述
查看藏书

曝书亭(竹垞)

建造时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建造者:阮元

建造面积:6500平方米

地理位置: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南端

建筑特色

      园门向北,进门左侧为“娱老轩”,坐北朝南,系三开间厅堂。1963年修葺时将朱氏家祠中的朱彝尊石刻像移入嵌于壁中。原康熙帝御赐“研经博物”匾因家柯早毁而佚,现由人重新书写,悬于正厅。室内存有朱彝尊手书条幅,用过的端砚以及描绘当年“曝书亭”全景的画卷。轩、肪、堂环荷池而筑,粉壁砖地,素洁幽雅。在园中部,通过荷塘上曲折石桥至桥南,即为整个园林据以得名的建筑曝书亭。亭面北,两面青石柱上镌有集杜甫诗句的槛联,原为汪揖书,重修时阮元据以摹写,联为:“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亭石柱上还刻有阮元重修曝书亭时,和朱彝尊词所作的《百字令》,及当时嘉兴知府满族诗人伊汤安的和作,书迹和词句都很精美。亭之东有假山,六峰亭翼然其上,“文革”前原悬有张宗祥书的匾额。六峰亭下有一方石铺雨道,长数十米,两旁古树敲侧,绿荫深秀。曝书亭质朴淡雅的艺术风格,疏密有致的结构布局,为国内园林建筑专家所重视。

修缮工程

康熙八年(1669), 40 岁的朱彝尊自山东游历 归来,买宅于邻,建造了 园林故居,因西边有竹, 便自号“ 竹垞” ,距今已有 338年。到了康熙三十五 年(1696) ,朱彝尊又在荷 花池南岸修筑了曝书亭。 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 各级政府和民间对竹垞故居进行了十三次的修缮,使之长期保存下来。这十三次修缮的具体 时间为: 

1 .清· 嘉庆元年(1796) ,曝书亭建造一百周年,因长期失修,亭坍 屋废。 两浙督学阮元倡议重建,并把曝书亭的木柱改为石柱,石柱上 的杜诗楹联由阮元摹书。 2.清· 道光七年(1827) ,秀水县令吕延庆募资扩建醧舫为三楹。 3.清· 道光三十年(1850) ,秀水县令朱绪曾募资又作修缮。 4.清· 同治五年(1866) ,浙江学使吴存义捐俸重修曝书亭,还在 亭南隙地增建朱氏家祠,祠中立朱彝尊头戴竹笠、身穿便袍的石碑像 及知府许瑶光撰、吴郡陆恩澍书《朱竹垞太史祠堂记》碑,可惜该祠现 已废,朱氏画像石嵌于潜采堂正中壁间。 5.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 ,里人忻宝华募资修葺,并购东北隅 地添屋筑桥,但未果而辍。 6. 民国元年(1912) ,里人以公款建小亭于曝书亭东,名六峰阁, 此阁系朱彝尊生前欲建而未果。 7 . 民国十一年(1922) ,任嘉兴县令的安徽休宁人汪莹募资重修,于荷花池西添厅事三 楹为潜采堂,并毗连 小屋二间,池北建屋 三楹为娱老轩,并重 筑小桥。 8. 建国后,1955 年, 当地人民政府拨 款大修。 9. 1963年,曝书 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 修缮中的曝书亭(2006年) (梅晓民摄) 保单位后,人民政府拨专款大力进行修复,并在六峰阁旧址上重建六 峰亭。 10.1980年,政府再次拨款进行大修。 11 .1986年,政府第三次拨款四万元全面重修。 12.2006年,政府拨款三十五万元再次进行大修,并对荷池、槐沜 等立石明示,还对园内的小径和绿化进行重新布局。 13.2011年,嘉兴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42号提案《关于重建 曝书亭名人故居文化园的建议》被列为会议重点提案,为此,当地政 府拨款十万进行了第十三次修缮,这次修缮主要是对曝书亭内的房 屋、凉亭、石桥、曲桥、大门等设施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 经历了这十三次修缮后的曝书亭(竹垞),虽在规模和建筑上不 及江南的其它园林,但也亭阁相映、小桥流水,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 色,对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来说,确是放松心情、休闲游玩、呼吸新鲜空 气和寻求健康长寿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

       王店镇广平路1号有一处占地约十亩的小小园林,原名“ 竹垞” (朱彝尊号),内有著名建筑曝书亭,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闻名于 世,后人遂以曝书亭作为园林名,竹垞反而不被人知。1956年,浙江省 人民政府将曝书亭列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曝书亭被列为省 级重点文保单位,1981年又重新公布,1994年被列为嘉兴市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

       关于曝书亭的来历,还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清顺治二年(1645) 朱彝尊入赘归安县(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儒学教谕冯镇鼎家。 随之避 兵练浦五儿子桥(在今余新镇明星村),这一年,朱17岁。 顺治六年 ( 1649) ,朱彝尊为照顾自家父母兄弟,偕夫人冯氏从岳父家避难之地 练浦塘东的冯村(即现南湖区余新镇明星村的冯家村)移居梅里(今 王店镇),先住在塘桥,后租赁道南茅亭(在现建林村境内),并将其生 父茂曙接来团聚,后又移居镇东南的接连桥(约在今凤珍村和南梅村 之间)。顺治十五年(1658) ,朱彝尊在梅里“ 择居里南荷花池之阳” 。水 的北边、山之南边称“ 阳” ,即太阳能首先照到的地方,所以“ 荷花池之 阳” 应该在今曝书亭荷花池以北到梅溪边的地方。 

       康熙八年(1669), 朱彝尊40岁,那年, 他自山东游历归来, 在原居住的地方又购 置了土地,“买宅于 邻,宅西有竹” ,并将 所居称为“ 竹垞” 。“ 竹 垞” 二字系北京人、崇 祯四年进士孙承泽 (号退谷)所题。据《古代汉语词典》载,“垞” ( ch a阳平)有两种解释,一 是土丘,唐朝诗人王维有“ 轻舟南垞去,北垞渺难即” 的诗句。二是古 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北。笔者又上网查了《在线字典》: 按《玉篇》,古文 宅作垞,所以笔者理解,在古代“ 垞” 或许就是“ 宅” 的另一种写法。 朱 彝尊《风中柳· 戏题竹垞壁》: “ 有竹千竿,宁使食时无肉,也不须,更移 珍木。北垞也竹,南垞也竹,护吾庐,几丛寒玉。” 郭征《竹垞》诗云: “ 垞 西南北竹纵横” ,可见朱彝尊的居所被竹林所掩映,体现了古代文人 爱竹如命、崇尚高风亮节的精神。竹垞四周,朱彝尊垒石为墙,编枳为 篱,望之竹树交荫,蔚然深秀,饶有幽趣。

       康熙 三十二 年( 1693), 64 岁的朱彝尊 “ 引疾乞归,定居故里, 专意著述” 。 据说,朱彝 尊对竹垞的定位是 “不 乡不市村落,半耕半读 人家” 。 在这前后几年 里,他不但陆续建起了 曝书亭、潜采堂、娱老轩、醧舫、六峰阁、杏花春雨山房、茶烟阁、木笔龛、敬悦斋、桂之树轩、 春酒库、枣香书屋、拥书楼、煮茶听雪之亭、静志居、钓船坊等建筑,还 营造了南洄、北洄、橙子冈、菊塍、桐阶、茭池、梧叶桯、蝴蝶局、槐沜、 荷池、芋陂、青桂岩、落帆步、绣鸭滩、同心兰砌等二十景,后又改为十 二景,后人又建造了朱竹垞太史祠。可惜现在大都已湮灭。 曝书亭为竹垞的十二景之冠。据记载,竹垞原有面积很大,现在 的曝书亭是南垞的一隅,大约只占原来的十分之一。


top

本多媒体数据库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成果

版权信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 浙江图书馆 备案号:浙ICP备10002501号 邮编:310007 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联系电话:0571-87988338 访问次数:次

建议使用谷歌、ie9+,360极速浏览器浏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296号